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春节期间,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整体平稳,部分地区在供需状况影响下,价格出现小幅涨跌,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商家入市收购早于往年的情况下,价格有所上扬,并且随着节后三批国储库入市数量增多,东北玉米价格呈现偏强走势。关内产区需求疲软,虽然价格相对偏低,但上涨幅度可能受限。  相似文献   
22.
目前,国内棉花现货形势有所好转,但我们必须看到,在目前国际经济大环境下.各国救市政策的效果还存在不确定性,棉花市场未来的走势还有太多的变数。  相似文献   
23.
《河南科技》2009,(9):10-10
近日,全国食用油价格纷纷下调。其中,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食用油的降价幅度达到了15%左右。然而,就在食用油价格走低的同时,原料价格却开始回升。与此同时,油脂现货价格也出现了上调。据数据显示,7月31日,四级豆油的均价在6600~6700元/吨。到了8月初,四级豆油的均价达到7000元/吨。  相似文献   
24.
现货比是反映公司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公司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构成现货比的因素主要是合同余材及质量余材.本文通过对合同成品余材的分析,找出合同余材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在已发生的合同余材的消化处理上,能够对合同余材最大化利用的处理对策,提高合同余材充当期货的成功率,降低现赏比.  相似文献   
25.
我国棉花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波动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研究我国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为目的, 基于 VEC 模型、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 BEKK 模型, 对我国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Granger 引导关系. 但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更强, 并且较现货市场具有更强的信息效应. 此外, 两个市场均存在很强的自身波动滞后效应, 相互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也非常显著, 但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6.
企业资讯     
《科技智囊》2006,(12):95-95
企业资讯·国有企业 1.10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已经先后与苏伊士、道达尔以及壳牌东 方贸易公司签订了液化天然气(LNG)现货贸易主合同。  相似文献   
27.
本文是《苏锡常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一文的续篇。文章从交换对象、交换空间和交换时间等不同侧面,考察了苏锡常区域市场体系的现实构成,提出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致力于培育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市场。与此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推进市场体系的深层构造。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我国大豆市场为例,研究了风险在期现货市场间的传导,分析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风险降低作用的发挥情况。研究发现,我国大豆期现货市场间存在不能被外部因素所解释的风险因果关系。本文认为,这反映了风险在期现货市场间的传导。此外,因现货市场做空机制缺乏所造成的负面因素传播不畅,构成了最主要的风险传导障碍,现货市场中不存在源自期货市场风险的鉴别机制。给定投机力量在我国期货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存在非但未能降低市场风险,反而构成了现货市场波动的来源。  相似文献   
29.
肖潇 《科技信息》2011,(14):I0123-I0124
本文选取的沪深300数据来自于雅虎财经,沪深300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上市交易,为观察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我们选取的数据为前后半年的数据,即2009年10月9号至2010年9月30号。  相似文献   
30.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71125005 70871108 and 70810107020;; Outstanding Talents Funds of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Committee of C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