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理"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脉络的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先秦、两汉表现为治理、秩序义,但关联着具体的人与事的"理"在佛学的影响之下开始发展出超越性的面相,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中作为形上实体的"理"。与理的超越化相伴随的,则是戴震等思想家力图克服理之超越性的努力。王国维承续戴震,在中西互镜的视域之下进一步从认识论的角度批判了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2.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的一种趋向,秉有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人性表现、自觉与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对接等特点。在外延上,现代中国文学中"人文批评"的流变呈现为,自王国维开始发生,周作人承接,由新月派(梁实秋、苏雪林等)继续发展,到京派(李健吾、沈从文、朱光潜等)深入并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中止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63.
《咏水仙》为华兹华斯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精品之一。诗人用真挚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灵动缥缈摇曳多姿的水仙,创造出一种寄兴幽深,风人深致,生色真香的"不隔"真境界,是诗人对于生命与希望无尽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64.
探寻王国维"古雅"说、"境界"说的传统继承,透视其美学思想的内蕴,在于沟通王国维的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渊源,从而了解王国维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5.
王国维在他的小说研究中并未明示其受动于易学的依据.但是,善用易者不言易,因为易已如盐化水融入他的思想了.细究起来,易学思想在他的小说理论中起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苦痛--解脱的创作动机理论;二是"观人生"的创作储备理论.  相似文献   
66.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1926年,顾颉刚的史学巨著《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67.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8.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69.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模糊学的内涵之后,从“境界说的模糊概念”、“品评词作风格的模糊类比”、“联想法的模糊指向”三个方面,论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词的模糊思维,进而探讨了这种分析法对于剖析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王国维以不足5万字的<宋元戏曲史>不仅确立了元曲作为一代文学之宗的地位,构筑了自己的戏曲理论,而且宣布了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使<宋元戏曲史>成为中国戏曲史学的经典之作.这固然与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具备的深厚扎实的国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他先进的、有独创性的学术观:他倡导文学应该有脱离政治、道德之外的独立的价值;要有开放的学术视野,以一种开放、博大的胸襟容纳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学术观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