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和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继承和改造为例,从哲学与美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美育理论核心和美育实施等几个层面对之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王国维在大量接受西方美学美育思想尤其是德国美学美育思想影响的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思维出发对其作了"中国式"的改造与重构.这对尚处在中国现代美学启蒙时期的近代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2.
张易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2,(7):221-221,223
本文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借錾,探讨如何鉴赏古诗词,如何进行成功的文学创作,从《人问词话》看王国雄在对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创作方法,文学艺术境界,美学思想等奋方面的观点态度,进而正确理解《人同词话》中的种种境界,认识自我,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13.
顾随对王国维词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词中融入对人间的关注和人生的思考;二是擅于"造境",以象征手法表现心灵中的境界;三是运用句法修辞增强词的表现力;四是对王国维词语言的借用和意境的化用。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对一部词学著作如此“关怀”尚属罕见.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的研究成果丰硕,适时总结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学术动向,进行学术创新;梳理《人间词话》的研究史,可以窥探学术史发展之一隅.对于已然处于研究“末期”的《人间词话》而言,要想取得新进展必须寻求新的研究理路.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材料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加之研究视域的转变,《人间词话》的研究尚有一片空间.《人间词话》百年反思将从版本、学术论文两个方面入手,探索版本的衍生过程,评估学术论文的理论价值,关注未来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6.
张香兰 《科技信息》2007,(18):223-223
自古以来学生怕作文,老师怕改文。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一写作文就绞尽脑汁。那像铁索似的作文题,死死地束缚住充满幻想的童心:那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像白而淡的开水。的确,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为完成教学任务就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涂抹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劳而无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王国维)。  相似文献   
17.
从表层看,王国维的治学从哲学转向文学,终又落实到史学考据。从深层看,王国维的治学则始终纠结在异域与本土之间。王国维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美学论著即呈现出上述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红楼梦评论》完全以西方哲学概念来图解中国的文学作品,《人间词话》可以视为异域和本土之间的深度纠结,《宋元戏曲考》则重返本民族文化和学术的立场。王氏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作为一种范式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国维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和范式,对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超 《世界博览》2011,(12):25-25
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与坚守回望屈原与王国维,我们能否像评价萨哈罗夫一样评价他们?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也就是在这年5月,悲愤绝望、理想破灭的屈原自沉汨罗江。在汨罗江滚滚的逝水背后,除了端午节还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士人屈原为何而死?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学者钱穆曾说,对历史应该抱有温情与敬意,对屈原和他所处的时代,我们更当抱有温情与敬意,因为如何看待那段历史意味着如何看待我们自身。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人格挺立、情感廉贞的精神与审美诉求,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召唤坚硬、阳刚、倔强、精气饱满的诗性与主体性,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一种文化的自挽与自励,彰显出诗学特征和情感特征的高度一致,“道德的正义”与“诗歌的正义”的合而为一,高亢、纯洁、激昂、压抑、悲恫,此所谓“遗民诗学”是也。王国维以生命诠释并且亲证了这种“遗民诗学”,其精神变迁与情感归属,表征着近代历史的复杂,以及此一沧桑境遇中人道的艰困与暧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