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0篇
系统科学   22篇
丛书文集   77篇
教育与普及   1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65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坨 -胜 -永断裂带到目前为止发现了 1 1个中层气藏 ,几乎都与断层活动有关 .为了弄清坨 -胜 -永断裂带中层气藏形成中断层的控制作用 ,通过井与井之间的分析对比 ,并对部分井进行包裹体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超压流体活动应是坨 -胜 -永断裂带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 ;2断层封闭主要为泥质涂抹和断裂破碎带封闭 ;3中层气的甲烷含量高应与运移分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2.
根据映秀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及构造岩特征,可将该断裂带分为三个亚带:劈理带、构造透镜体带、节理破碎带。文章详细描述了构造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并据此推断该断裂带的形成条件。该断裂为地壳浅部构造层次的脆性断裂,主要的变形机制是碎裂作用。其形成深度为5km,温度为300℃。根据碎裂岩中的石英位错密度及钙质糜棱岩中方解石动态重结晶颗粒的粒度,估算出断裂形成时的差异应力值为70~180MPa。  相似文献   
113.
114.
从理论上提出了降低隔河岩水利枢纽砼人工骨料开采大块率的小抵抗 线深孔微差爆破技术.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合理的钻爆参数和微差起爆方 式,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对25MnV、40C_r等合金结构钢进行深冷处理,深冷处理后冲击韧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回火温度越低、冲击韧性值提高幅度越大,表明钢的基体组织过饱和度是影响深冷处理强韧比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6.
饱和砂层深基础震动孔压场中的混合边值问题王征,刘家沛(西安理工大学数学系。710048,陕西西安)_我们将Terzashi固结理论与不排水条件下震动孔隙水压力增长计算模式相耦合,提出一。类深基础的饱和砂层震动孔压的混合边值问题(A):al,a:,a。...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提出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来求解,以简化计算,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8.
大型多主梁矩形渡槽槽身的横向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9.
"三软"煤层矿井分区开拓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口矿区“三软”煤层地质特征,在充分优化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开拓和准备巷道部署.实行分区开拓延深,对减少矿井延深初期投资和后期巷道维护费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0.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和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边缘的构造属性、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南海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和海底地震仪几个阶段,声纳浮标探测了解到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双船扩展剖面首次获得了地壳结构和莫霍面起伏的情况,海底地震仪探测则得到了详细的地壳结构模型.文中回顾了这些深地震探测和研究的历史,介绍和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