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60篇
教育与普及   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9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轻度干旱水分胁迫和水淹3个不同水分处理组,通过构建人工植被体系,对消落带适生树种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池杉(Taxodium ascendensBrongn)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处理,研究枫杨、池杉在不同配置和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配置对枫杨和池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SOD、POD、CAT、ASP、O2.—、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水分处理及时间对枫杨和池杉SOD、POD、CAT、ASP、O2.—和可溶性蛋白有极显著影响。配置×水分、配置×时间以及配置×水分×时间对枫杨和池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SOD、POD、CAT、ASP、O2.—和可溶性蛋白也没有显著影响,然而水分×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枫杨SOD、POD、ASP和O2.—有显著影响,对池杉SOD、CAT、ASP和脯氨酸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枫杨、池杉对水分逆境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存在差异,但都能较好地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分环境。  相似文献   
992.
以塔优1号精煤产品为样本,从工艺方面分析了导致精煤水分高的原因,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了精煤的水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3.
目前脱水污泥的含水率在80%左右,仍不能满足污泥后续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置要求,因此了解污泥的固结排水规律对于建立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高脱水效果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个问题,对比分析了污泥、淤泥和一般粘性土的压缩特性和压缩系数,并通过离心试验研究污泥固结过程中的水分转化过程,提出污泥的三阶段排水规律猜想。结果表明:污泥的压缩特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孔隙比大,压缩性大,且压缩曲线是曲线形式,不同于淤泥和一般粘性土的直线;污泥和淤泥的压缩系数非常大,且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压缩系数减小速率也非常大。污泥固结过程中不仅自由水的量发生明显减少,结合水的量也显著减少,其固结不仅存在类似淤泥固结过程中的孔隙排水,同时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水分排出过程。污泥的固结排水可以分出明显的三个阶段,I阶段主要是孔隙排水阶段,II阶段是细胞水、孔隙水的混合排水阶段,III阶段主要是细胞水排水阶段。  相似文献   
994.
为澄清严重灌丛化草地能否自然恢复的争论性问题,从灌草植物水分利用与土壤水分变化的角度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化草地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油蒿灌丛化草地围封后油蒿地上生物量由最高的231.7g/m2下降至9.3 g/m2,而长芒草生物量则由0上升至137.6 g/m2;0~10 cm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10 cm~20 cm根系显著减少,灌丛化草地恢复为长芒草为主的草地的趋势明显。随灌丛化草地恢复,表层土壤细粒物质增加,降雨向土壤深层入渗减少,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油蒿5月和9月主要水分来源为浅层土壤水,7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长芒草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固定沙地长芒草群落油蒿5月和9月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油蒿7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长芒草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分析显示长芒草的耐旱性高于油蒿。灌草植物水分利用差异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是灌丛化草地恢复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电沉积法在镍网(NF)基底上原位合成了氧化镍/硫化铁(NiO-FeS@NF)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提高电解水效率。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NiO-FeS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分。结果表明:NiO-FeS呈明显的二维片状结构,主要由FeS和NiO组成,两者形成了有效的异质结。直接采用NiO-FeS@NF工作电极进行电催化析氧反应(OER),可提升电催化析氧性能。二维片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活性位点,NiO-FeS界面处的电子转移速度加快。该研究可为高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一条便利且廉价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6.
卢婷  姚斌 《贵州科学》2021,39(6):27-29
目的:测定绿豆衣药材中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为建立绿豆衣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0832(第二法)水分测定、2302灰分测定和2201浸出物测定法对绿豆衣进行水分、总灰分、浸出物测定.结果:绿豆衣水分含量在10.9%~12.0%之间;总灰分含量在2.3%~2.5%之间;浸出物含量在3.0%~3.4%之间.结论:建议绿豆衣水分限度值为15%;总灰分限度值为3.0%;浸出物标准不得少于2.5%.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研究不同降解渗水地膜对马铃薯的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宜甘肃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渗水膜.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渗水膜、普通渗水膜、普通黑膜、降解膜、露地的折合产量为2 627.1 kg/hm-2、2 572.7 kg/hm-2、2 510.3 kg/hm-2、2 417.4 kg/hm-2、2 155.6 kg/hm-2;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与普通渗水膜均较对照组普通黑膜增产116.7 kg/hm-2、62.3 kg/hm-2,增幅分别为5%、2%.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与普通渗水膜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8.6 kg/mm·hm-2、8.3 kg/mm·hm-2,均高于对照普通黑膜.且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率也高,适宜在庄浪县推广.  相似文献   
998.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和两种伴生植物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的成熟叶片进行光合测定,比较他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金花茶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显著低于两种伴生植物,光补偿点显著高于伴生植物;大部分光强下,金花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两种伴生植物,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两种伴生植物。说明保守的水分利用方式,不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较低的光合能力和较窄的光强适应范围使金花茶在群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999.
SPSS软件在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以临泽绿洲主要农作物玉米生产为例,运用SPSS软件对玉米水分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水分生产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地膜使用量、化肥施用量、生产用种子、劳动力投入、农药施用量5个可控因素;≥10℃积温、生长期降水量2个不可控因素.说明在干旱区绿洲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高效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控因素的投入,是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对策.同时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来保证,改善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00.
全麦粉粒度对全麦面包品质影响的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证明阿拉伯木聚糖凝胶与小麦面筋蛋白之间的竞争性吸水和水分迁移现象是导致全麦面包烘焙品质差的主要机理原因,本研究通过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不同粒径全麦粉的面团和不同麸皮添加量的小麦粉面团体系进行T2弛豫时间测定;对不同粒径的全麦面包切片进行图像分析并计算孔隙度.对T2弛豫时间测定结果分析表明:随着全麦粉粒径的减小,面团体系中的部分水分从小麦面筋蛋白迁移至阿拉伯木聚糖凝胶组分中,抑制了小麦面筋蛋白网状结构的吸水形成;当全麦粉颗粒粒度为96.99μm时,全麦面包气孔的孔隙度和均匀程度最佳,且面包芯质地细腻,烘焙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