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由4方面引起(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二)阶层结构差异;(三)性别差异;(四)教育腐败.立足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育机会均等内在的演进逻辑,我们认为,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尚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形成挑战,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进一步导致居民之间就业起点、就业岗位、就业待遇等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从而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出发点应重点放在创造条件,促进居民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吴晓彬 《世界博览》2013,(24):25-27
“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而斗争,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而斗争.我珍视有一个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和睦相处,机会均等,我为这个理想而活着,并希望实现这个理想。、但是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而死。”  相似文献   
4.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12,(6):10
>>世行称中国有望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2月2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这需要中国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中国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籍此实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结构的目标。这一报告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由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庭社会阶层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获取的影响是客观而复杂的,深入分析家庭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影响的表现,努力探寻这种影响存在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追求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劲松 《科技信息》2009,(18):58-59
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今时代,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两大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主线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教育机会均等从民主中裂变的进程。面对"差别是教育的起点"的社会必然,从教育的内部环节、教育的组成要素去刺激教育机会均等的最优化,现代远程教育以其自身无可比拟的时代优越性担当了重建教育机会均等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过程不公主要体现在重点校与普通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上,以及同校内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间、重点班与普通班间、不同生群间享受优质教育资机会的不均上.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政策不当、学校和社会现实生存压力下的畸形升学教育,是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配置不公的主要原因.破解中学教育的过程不公,应通过多渠道的教育资源均衡措施以消除校际之间的不公,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均衡以消除级间和班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通过立法与伦理的强调以消除教师待生的不公,同时还应以发展性评价引导学校均衡配置优秀教师资源.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均等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有助于我国教育的更好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公平目标的追求具有起始性乃是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江涛 《科技信息》2007,(22):14-14,9
通过分析和谐、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关系,指出教育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求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历史,是教育机会均等与不均等交互冲突的历史。本文拟对当前教育改革中如何建构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教育平等关系的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