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2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如大多数人所相信的那样,只要人类不灭,诗歌就不会衰亡。于是有学者认为,我们没必要为新诗的未来担忧,让诗歌按自己的进程自然进化,倡导"新诗二次革命"可能招致拔苗助长的后果。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的确有自己独特的创生机制,对待诗,无法像对待物质产品、科技产品那样,通过对生产程序的设计与控制,进而改变产品  相似文献   
12.
13.
“朦胧诗“后的现代诗歌写作,开始立足于语言本体,语言是这一时期诗人和诗作自始至终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诗人对语言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在诗意追求中显示了一种深刻的语言焦虑.不理解这个时期现代诗歌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不认识其中语言表征的矛盾与混乱和它对意义失落的无限追寻,就不能有效的理解和阐释当代诗歌面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15.
林徽因是中国新诗第二纪元的杰出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三四十年代,时逢新月诗人风流云散,她的诗作以其新颖气韵为新月诗坛留下一脉余香。林徽因的诗深受徐志摩影响,这一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诗风,可以借用茅盾评价徐诗的一段话来概括:“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伤感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然而这是一种‘体’——或一‘派’,是我们惜错综动乱社会内某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意识在文艺上的反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们一些诗歌中窥见一二。如林徽因的《谁爱这…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语言建设问题是诗学界的热门话题,说法纷纭,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新诗的音乐美和诗性要求两方面对新诗的语言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沈祖早期新诗的创作既充分展示其温柔的女性情怀,又充分宣扬其独立平等极具现代思想意识的爱情观念,同时继承中国传统诗词以梦写情的手法,梦成了沈祖"具有新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19.
莫渝的诗凝结着对土地、对家乡的爱,关注现实,贴近人生,他的诗作在海峡两岸传播,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作用;莫渝的诗朦胧而不晦涩,他力图贯穿中西诗歌艺术,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20.
1南国风光多绮丽,感物伤怀做新诗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春末,李益离开幽州幕南赴扬州。他到扬州的原因,我们无从知道。蒋防《霍小玉传》所说他涉历江淮是为了筹备与卢氏定亲的百万聘财,是不足为信的。因为他将李益“远涉江淮”放在官郑县主簿的时候,而这一时期李益根本不可能离职远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