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81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403篇
系统科学   114篇
丛书文集   616篇
教育与普及   692篇
理论与方法论   82篇
现状及发展   108篇
综合类   15553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756篇
  2013年   665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1139篇
  2010年   1268篇
  2009年   1398篇
  2008年   1461篇
  2007年   1341篇
  2006年   886篇
  2005年   616篇
  2004年   547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22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研究腰英台地区裂缝分布规律与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岩心、分析测试等一性资料对裂缝标定的基础上,提取裂缝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对全区裂缝进行全面系统的测井解释,然后结合钻井、压裂等后期动态资料对测井解释的裂缝作核实验证。结果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性、层厚和构造因素有关,而断层作用尤为明显。结论腰英台地区裂缝性储层发育段是该区的主力含油层,从储盖配置关系来看,裂缝在油气疏导方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2.
罗盈 《广东科技》2007,(10X):48-49
本文通过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实例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裂缝的防治措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3.
黎伟 《广东科技》2007,(10X):141-142
本文结合清远市连南田湖水库工程的裂缝处理,介绍水溶性聚氯酯在裂缝处理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974.
在周口市县乡公路建设中,由于沥青路面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裂缝,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本文根据实践经验阐述为减少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需要防止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5.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注内部温度和温度应力剧烈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温度应力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金水沟特大桥为例针对裂缝成因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进行了讨论及分析。  相似文献   
976.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对现役桥梁进行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邕江大桥的检测情况,对大桥出现的病害加以分析,可以为以后邕江大桥评估与加固提供依据,最后结合病害分析对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77.
超长混凝土结构由于材料、形状的特点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温度收缩裂缝,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采取设置后浇带、采用微膨胀-补偿收缩混凝土或设计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结构来防止温度收缩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978.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影响因素有:温度应力,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加强施工过程主要工序的管理,特别是混凝土的养护对消除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79.
施工期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施工期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重点提出了施工期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对在施工期如何进行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0.
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LECD)联用测定水中林丹的新方法.该法将萃取了林丹的PDMS纤维用少量有机溶剂解吸,解吸后的有机溶剂进入气相色谱检测,从而实现固相微萃取与自动进样器的耦合.通过评价吸附时间、解吸时间、温度、pH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确定如下实验条件:吸附时间120 min、解吸时间60 min、室温(25℃).当林丹加标浓度为20 ng/mL时,该法与GC-ECD耦合后的回收率为82%,检测限为21 ng/L,相对标准偏差为0.8%,浓度-响应曲线在2.5~40 ng/mL时呈线性(R2=0.993,N=5).该法已应用到太湖水样中林丹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