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9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79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132篇
教育与普及   2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8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283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Biological soil crusts serve a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sand fix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microorganism in crusts relating to locations, soil layers of sand dunes and seasons. At moss-dominated inter-dune areas, higher soil nutrient and water concentrations were likely to maintain the microbial activities. Bacteria showed the highest capabilities of settlement and growth in inter-dunes in both spring and autumn. Soil water content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in soil crusts in the inter-dune areas, especially in spring. Variations of quantities of actinomyces and fungi basically showed the consistent tren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sand dun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soil layers,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quantities of each microorganism group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fluctuated in both spring and autumn. Among different microorganism groups, bacteria were predominant, actinomyces the next and fungi the least in both spring and autumn in all soil layers (0-20 cm). The proportion of bacteria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higher in spring than those in autumn in all soil layers (0-20 cm). No consistent trends were found in actinomyces and fung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ies of microorganism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soil water content, total N, total P, available P, available K,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otal salt content,catalase, urease, phosphat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相似文献   
62.
压电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高灵敏的压电传感器与特异的生物反应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物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不需要任何标记,且仪器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已成为当前生物传感器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压电生物传感器在气体、微生物、病毒、蛋白质及基因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63.
以乙醇为溶剂,从紫苏中提取有效成分,采用微生物活性纸片法和烘箱法对紫苏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苏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且对油脂食品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概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影响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中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是一个重要的地下生物宝库.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分解者,对环境起着天然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维持能力方面极其重要.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植物-土壤-微生物的有机整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指生命体在遗传、种类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变化.从遗传、分类、生态功能以及系统发育等多方面阐述了当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同时探讨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植被的破坏可直接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γ(伽玛)射线的应用,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一个组成部分。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次年即发现X射线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于是人们很快就利用射线来杀死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昆虫,进行食品加工储藏的研究。γ射线和X射线本质上是空间运动着的光子,与光和电磁波完全一样,都是电磁辐射。从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用射线对汉堡包辐照处理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趋于成熟,形成了一门新兴产业——辐照加工业。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工农业、医疗卫生和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67.
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制了一种原油生物破乳剂,并对其进行了室内与现场中试试验,考察了其对油田采出液的破乳及脱水效果。室内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标样及目前现场常用的化学破乳剂相比,原油生物破乳剂具有优良的破乳及脱水性能。破乳后的油水界面清晰,脱出水中含油量低。对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破乳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胞体。  相似文献   
68.
两株芽孢杆菌对玉门油田原油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石油污染的玉门油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降解石油的茵株A和B,研究了它们对原油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经12d后,A、B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可迭61.71%和53.12%.GC-MS分析表明,饱和烃中的正构烷烃、烷基环己烷、烷基苯和二环烷均能被明显降解,芳香烃中的萘和烷基萘经降解后几乎消失,菲和烷基菲经菌A作用后发生明显降解.茵株经鉴定,二者均为芽孢杆茵.  相似文献   
69.
恒化器中微生物连续培养单食物链模型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设被捕食种群对营养基的消耗率参数为δ1(s)=A Bs,捕食种群对被捕食种群的消耗率参数为δ2(x1)=C Dx1,功能反应函数取Monod类型,这样可以更逼真地模拟自然环境.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证明了系统存在正向不变集,得到非常数消耗率单食物链模型中两种微生物共存与微生物本身的参数及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生物技术在煤炭加工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叙述了煤炭微生物转化、煤炭微生物脱硫等生物加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煤炭微生物转化和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