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7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点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就是不断追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统一的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经验的警示:重视公平时压抑了效率,追求效率时又忽视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快速提高,GDP和人均收入普遍增加时,公平正义却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不公平的负效应是严重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在继续强调发展,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更加突出公平,倍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深化改革,从制度、体制、政策等方面,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2.
弱势群体目前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概念,宁波市对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工作十分重视。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述了宁波市为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所取得的立法成果,指出了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立法工作中存在着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随着城市的流浪乞讨者越来越多,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拟设立"禁讨区"去治理这一棘手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争论;赞同者认为,设立"禁讨区"限制乞讨也是一种文明,反对者则主张,设立"禁讨区"限制乞讨是对乞丐的歧视。笔者认为流浪乞讨现象的增加,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综合性问题,而绝不是一两个"禁讨区"就能解决的;设立"禁讨区"非良策,它不能使文明乞讨者的权利得到保障,并且有悖公平理念,"禁讨区"的无限扩大,将恶化乞讨者的生存环境,严重损害乞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4.
居住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首次规定于2004年10月人大法工委通过的物权法草案中。这一制度源于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作者对此进行了阐释。作者对居住权制度的身份性和保障功能进行了澄清和并提出了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35.
张媛 《科教兴省》2008,(1):40-41
贫困人口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其致贫的原因;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来探寻解贫,致富发展的办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6.
朱伟一 《世界博览》2010,(18):84-84
在美国现行制度内,帮助穷人是当不了大官的,想同情弱势群体又想当好总统,这就是奥巴马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7.
吕华仁 《科技资讯》2007,(16):226-22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弱势群体日趋严重的现实,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阻碍之一。要消除这一阻碍,就必须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38.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南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欠佳,他们有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抗病防病的体育活动动机,主要是参与一些休闲、强度易于控制的体育运动项目,但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很低。心理压力大、过于关注自身不利条件、缺乏运动兴趣以及没有适宜的运动项目和场地设施等因素,对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同学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都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39.
薛冰  孙钰 《科技信息》2014,(8):100-1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新生弱势群体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从新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出发,将弱势群体的成因归纳为心理素质、生理条件、家庭经济、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等五个因素,并从环境创设、个体帮扶和机制建立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弱势群体的帮扶对策,旨在解决新生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实现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0.
赵维宁 《科技信息》2012,(15):455-455
“乞丐文化”在发展传播的历程中,不仅对乞丐内部人员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其他阶层的人群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具有影响。流浪乞讨现象的长期存在,成为一种病态的亚文化群体,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在当前法律规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探索、健全、保障流浪人员权益法律制度之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