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42篇
系统科学   60篇
丛书文集   393篇
教育与普及   2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83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26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48-48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市场变化及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正在大幅调整,小麦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小麦子粒品质的优劣是由品种特性与栽培环境共同决定的。对同一品种而言,小麦品质的化学基础主要决定于内含蛋白和淀粉特性。  相似文献   
32.
刘莉  麻玉娥  郭建华 《科技信息》2008,(20):309-309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驻马店市小麦连年丰收,总产已稳定在40亿公斤左右,占全市年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而且,农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也是来自于小麦生产。由于驻马店市小麦品质改良研究落后,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矛盾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品质差的普通小麦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  相似文献   
33.
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红鲤F2代阳性鱼的摄食及代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崔宗斌  朱作言 《科学通报》1995,40(16):1514-1517
  相似文献   
34.
35.
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与预测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不同时期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性状之间的变化态势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的程度。用GM(1,1)模型对90年代小麦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制定科学合理的育种目标,明确育种的主攻方向,提高育种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了为小麦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6.
评估了20个水稻品种离体花粉悬浮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和再分化植株的能力,并进行了花粉悬浮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反应差异很大。来源于日本的“黎明”(粳稻)最敏感。“黎明”植株再分化的频率达84.1%。在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植株再分化过程中,除其它一些因子外,基因型的差异有一定制约作用。通过水稻花粉悬浮培养诱导出的新品系“N10”,其特征有:早熟,穗大,株高(90~100cm),产量高和抗稻瘟病等。  相似文献   
37.
一、晚茬小麦的生育特点 1、冬前苗小、苗弱。晚茬小麦由于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500℃,主茎叶片少,单株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次生根较少。麦田总体表现为苗小、苗弱,与适播小麦相比,整体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38.
小麦施用种肥能早生根,早分蘖,有利于苗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旱地、薄地及晚茬小麦,施用种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常用的种肥有:  相似文献   
39.
套种模式 麦播前,留好带型,其带型为:130-135厘米带宽,即麦带60厘米,种3行麦;烟麦70~75厘米,栽植一行烟。  相似文献   
40.
Ann  Simon  Moffat  范宗理 《世界科学》2002,(1):30-32
植物致病菌和传播它们的昆虫无时不在兴妖作怪 ;研究人员必须继续不懈努力 ,探索对付病虫害的植保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