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9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9篇 |
教育与普及 | 5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篇 |
现状及发展 | 15篇 |
综合类 | 17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51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问题,综合考虑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的熵权系数方法,并建立基于熵权系数法的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工程实例进行熵权系数法综合评价,得到与可拓学方法和模糊模式识别直接法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系数法基本原理的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应用于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评价,且评价结果可靠、合理.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分析了注浆加固技术基本特点,探讨了注浆压力、注浆孔深、注浆孔间排距、注浆加固部位的确定条件,并且介绍了注浆加固技术在丁集煤矿深井强动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浅埋隧道与深埋隧道相比,主要是难以形成承载拱。浅埋隧道多数有地形偏压、表层软弱堆积物、风化带、软弱围岩等对隧道开挖有很大影响的特殊地形、地质问题。在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完成后会出现拱顶下沉急剧增大、隧道净空收缩、地表开裂等,有时也会出现掌子面失稳。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公路隧道施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公路隧道软弱围岩隧道超前支护与深空注浆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详细阐述了施工步骤与细节,除此以外,笔者也对隧道开挖和监控量测也进行了探讨,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105.
通过介绍“宁启铁路”第四合同段的工程概况,论述了富水地区深路堑钢筋混凝土U型槽旋喷桩的施工工艺及实施,提出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应注意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06.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层拟作法和多层耦合工法,开挖某特殊用途大型地下洞室全过程,分析开挖引起的围岩变形、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状况.发现多层耦合法可以减小塑性区分布范围,开挖各工况围岩稳定性良好,可作为大型地下洞室安全施工的一种工法.通过模拟多层耦合法在Ⅲ、Ⅳ级围岩和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施工效果,研究该工法的地质条件适用性.相对而言,围岩质量是更敏感的影响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更大;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围岩变形和塑性区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07.
机械预切槽技术施作形成的预筑拱支护能够控制掌子面前方围岩的预收敛变形,可以有效解决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所面临的变形控制问题.作为一种超前预支护措施,预筑拱与围岩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为了阐明其支护特性,基于围岩特征曲线法,对预筑拱的支护特性进行了解析研究.预筑拱预置于围岩中,忽略掌子面处围岩的应力释放等过程,给出了预筑拱作用下围岩特征曲线的计算公式并得出预筑拱作用下的围岩特征曲线.通过对比有无预筑拱作用时的围岩特征曲线,可以发现,预筑拱能够有效地改变围岩的特征曲线,具有增强围岩稳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为解决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问题,开展了基于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强度折减法的研究.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利用FISH语言编制强度折减程序,并以计算收敛性和特征点位移突变性为判据,求得整体安全系数.针对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四个基本输入参数σci、mi、GSI和D,引入等效接近度概念,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七种强度折减路径的合理性,得出折减路径的合理性依赖于具体工程参数的结论,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比验证了上述结论.隧洞稳定性随D值的增大而降低;将计算收敛性以及特征点位移突变性相结合作为其稳定性的判断标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确定某小净距隧道适宜的开挖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全断面法、台阶法和单侧壁导坑法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开挖方法引起的围岩应力云图,并重点对不同的开挖方法引起先行洞围岩及中夹岩柱的受力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在两洞仰拱部位出现拉应力集中区,两隧道之间最近的中夹岩柱是受力最为显著的部位,不同的开挖方法在周边围岩中产生的应力大小及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全断面开挖方法对先行洞周边围岩影响较小,台阶法的施工在两洞之间引起的应力较小。由此确定该小净距隧道先行洞采用全断面法,后洞采用台阶法进行开挖,通过现场实施,证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0.
平行三孔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开挖时,围岩应力场经过多次扰动叠加发生重分布,不再是单个隧道的简单叠加.利用强度储备法求得极限状态下的隧道围岩各点的安全系数,绘出开挖断面附近围岩的点安全系数分布图,并对不同净距与埋深对围岩极限状态的破坏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净距的增大,洞周达到强度极限的围岩范围增大,围岩自身稳定性不断提高;埋深较小时,边洞的拱项变形小于中洞,而当埋深大于25 m时,三洞的沉降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