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综合类   10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谢林认为,全部悲剧艺术的基础是隐蔽的历史必然性对人性自由的干 ,本文拟就谢林的这一悲剧观点,对其产生的哲学基础,内在表现和意义结果进行了研究与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作了进一步细致地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2.
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美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及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设计之美的三大要义和设计美学的定义,阐述了设计美学的产生情况,探讨了古代中西方对设计美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4.
论葛利高里     
本文就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进行分析论证,从葛利高里的军役政治生活和爱情纠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示葛利高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其形象中表现出的悲剧美感,说明葛利高里世界文学中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从美学的角度来观照,这个悲剧形象是如何实现它的审美价值的,对读者的审美享受进行一番沉思和开掘,以期在审美质量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5.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享誉中西的吉尔吉斯族作家,其文本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质。本文以文学人类学为切入点,从文本的内涵、审美心理和审美视角等几个层面探讨了吉尔吉斯的民俗文化对艾特玛托夫神话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郑玲素 《科技信息》2008,(20):264-264
业余生活可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审美观、增长人的知识等多方面的好处。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业余生活被补课或被电视、游戏等休闲娱乐占据。如何让中学生业余生活得到合理安排,本文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77.
论武术的传统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审美观的角度,通过对武术传统审美观中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分析、论述,指出武术传统审美观的特点:技击和养生的审美标准;重视意境、神韵欣赏的审美情趣;追求个体超越和社会理想、责任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8.
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里的比哈,往往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本文试图从比喻与民族宗教信仰,比喻与民族审美观,比喻与民族生存环境,比喻与民族历史背景及文学传统,比喻与民族文化心理五个方面对比喻的文化内蕴作一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79.
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儒家的比德观,道家的天人合一观,魏晋文人爱山水的时尚,自唐以降人们对江山之助说的丰富与完善。孔子与庄子的意义在于发明,魏晋以后文人的意义在于发展,其合力形成了中国士大夫的一种共识:山水世界是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它既能产生美的愉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功能。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如中国古代文化这样将人与自然界融合得如此亲近。在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因素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或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正是士大夫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执着追求,使中国人最虔诚地接纳山水世界进入人生。  相似文献   
80.
南宋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宋王朝对外政策上始终坚持妥协退让政策,爱国之士报国无门,社会心理由忠君报国转而化为愤懑压抑,再变而为悲哀、内省与玄思,与此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相一致,南宋的山水画由全景式的构图到小景式和残景式的构图,由北宋的充实阳刚之美发展到南宋的空灵阴柔之美,意境更为幽远,内容更为深遂,想象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