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用OSU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热带西太平洋冬春海温异常对东亚初夏(5月)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①海温的负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落和西伸,东亚热带季风环流减弱,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增加;②海温的正距平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西太平洋的赤道西风加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32.
陈骏 《科学通报》1997,42(22):2419-2422
<正>我国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蕴藏着丰富的古气候变化信息。近几年的研究揭示出其中磁化率变化是较好的指示东亚夏季风演化的标志,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进行对比,为重建东亚古气候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数据。然而,由于人们对磁化率的成因和气候意义的理解仍在深化,因此,从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继续寻找比较确切的和更为敏感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仍是当前黄土与古环境研究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电子顺磁共振(EPR)方法对于揭示天然体系中过渡族金属阳离子如Fe3+,Mn2+,V4+等的分布特征具有独特的功效,并被成功地用于研究成壤和化学风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陕西洛川黄土和古土壤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谱发现,黄土中Mn2+的EPR信号可能是一种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的气候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回顾了我国关于热带北界问题的争论,把代表性意见分成四组,并分析找出了分歧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把争议地区命名为季风热带。提出了季风热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4.
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陈骏  仇纲   《科学通报》1996,41(21):1963-1966
我国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完整地记录了最近2.5Ma东亚古气候的变化,其中的磁化率被证明是指示夏季风环流强弱的一个较好的代用指标.近年来,有关黄土和古土壤中磁化率成因已有多种模式提出,研究工作仍在深入.为此,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在黄土-古土壤剖面中找出分辨率高、指示性强、成因清楚的气候代用指标,对于揭示磁化率的成因和指示古气候的变化均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分析了大量元素之后,选择了Rb和Sr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由于Rb和Sr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主要受风化成壤作用强度,尤其是土壤湿度控制,因此黄土-古土壤中Rb/Sr比有可能成为揭示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历史的又一替代性指标.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样品采自洛川黑木沟剖面,该剖面位于陕西省洛川县城南约5km(35°45′N,109°25′E).采样层位包括全新世黑垆土(S_0)、马兰黄土(L_1)、离石黄土顶部第1层古土壤(S_1)及其下伏黄土(L_2).采样从黑垆土底部开始,采样间距20cm.样品同时进行磁化率测试和Rb和Sr的含量分析.磁化率测量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英国Bartington公司制造的MS2磁化率仪进行测试.Rb和Sr含量分析在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进行,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方法(XRF),其分析误差为±1(×10~(-6)).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降水空间、时间分布严重不均匀,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且多集中在夏季,呈现南涝北早、东部沿海台风及暴雨多发,西北部干旱、风沙灾害频繁等势态。干旱因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对农业造成的直接损失最重及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大而成为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讨论了2001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大旱的气候成因和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136.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成因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研究了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大尺度地形的热力作用在西南季风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其动力作用的贡献甚小.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对高原附近1000公里以内西南季风形成的作用更为重要.(2)索马里急流对南亚15°N 以北西南季风的形成作用不大,且西南季风的强弱也与索马里急流的存在及强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7.
东亚季风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东亚季风活动的一般特征、东亚季风的变异性及其原因探讨的途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宇地磁耦合作用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地评价了国内外近几年来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隆升原因、对气候的影响及隆升的数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青藏高原继续研究的目标应定位在建立从109~100年的地球系统演化的"统一理论".提出了为达到此目标的可走和不可走之道路.认为"宇地磁耦合假说"有可能作为此种"统一理论"的雏型.  相似文献   
139.
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谱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影响,得出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温变化对西伸脊点有影响的最佳落后时间长度.分别找出三大洋在上述落后时间长度下对西伸脊点东退和西伸有影响的关键区域.它可以作为西伸脊点东退或西伸的强信号因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可以作为衡量东亚季风的一个指数,而东亚季风对处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A glacial stalagmite chronology from Nanj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the TIMS-U series dating and annual band counting methods. The annually layering sequence spanning the 3000-year period from 18179 to 14900 calendar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aBP) was analyzed for evidenc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 shows a distinct interannual (2—7 years) band of enhanced variability suggestive of El Ni駉-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teleconnections into East China during the LGM when climatic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oday. The lower frequency bands (4—7 years) variability becomes weaker from 18179 to 14900 aBP, sup-porting the precession forcing model.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ENSO band in the coldest climatic boundary conditions during the Heinrich Event 1, however, suggests the stimula-tion of the enhanced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to the El Ni駉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