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9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有论者认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是君服侍民.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就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能够活下去,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孟子认为,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仁民让位于亲亲.从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孟子所反对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42.
刘源 《科技咨询导报》2014,(11):237-237
人类同环境、资源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要仁爱百姓,珍惜万物,合理利用资源,增强忧患意识。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重温孟子仁民爱物的主张,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运用现代句法理论,考察了《孟子》中给予类三价动词的配位情况,描写出12种配位类 型。立足结构、语义、表达三个平面,对所涉及语义格的句法分布进行解析,指出移位是主要的句法配置手段, 不同的移位可表现不同的配位意义和语用取值。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古代汉语有关句子构造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4.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45.
46.
孟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对同义词的辨析有利于把握词义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文义,文章选取“诛”、“弑”、“杀”、“取”、“戮”、“刺”一组同义词略作分析比较,可发现它们存有细微差别:行为的施受关系有所不同;褒贬色彩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7.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荣辱观教育方法。他所说的“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等,都可以视为其“养心”的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及其结果。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必要借鉴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荣誉观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8.
孟子辟墨杨纵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非儒学派中,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孟子认为墨家与杨朱是自己面对的最主要论敌;按照孟子的逻辑,墨氏兼爱、无父是害仁,杨朱为我、无君是害义,无父无君就是害仁害义,这威胁到孟子的核心思想(仁义),所以孟子称之为禽兽;孟子虽然希望驳倒墨家,但由于孟子实际上处于墨家与杨朱(告子)的中间,孟子不能在理论上完全驳倒墨家,所以加上了道德辱骂。  相似文献   
49.
孔子和孟子都积极主张用世,各自提出了关于出仕为官的主张。孟子的出仕观既有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孟子所主张的出仕为行道、为官为保民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学术观,对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仕途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值得珍重。  相似文献   
50.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