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9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提高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对研究生阶段的学子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读书的时候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尤其是《华罗庚科普著作》中谈治学的内容,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读一遍.现在我开始带研究生了,还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我每天还是要学习、工作,也在培养自己的能力.把经验写下来,一方面总结自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希望给研究生提些建议,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能够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32.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33.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夷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有词条1199条,是孙夷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已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直音有631条,分析其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善絮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学者对《孟子》中“莫之或欺”的“或”的注解历来见解不同,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此处的“或”应理解为通“克”,表“能够”之意的结论。它的词性应是助动词,即能愿动词。  相似文献   
35.
孟子是儒学重镇,其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在长期不同角度的研读中既有一致又有争议。最近出土的简帛对孟子思想的研读有重要推进,它既使部分共识得以深化、又使部分争议得以澄清,了解出土简帛对于全面而深刻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6.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37.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38.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壹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只要有官做,  相似文献   
39.
孟子善用比喻。在《孟子》中很多地方借用"水"的自然特性或以"水"为喻来宣扬儒家的学说,形象而深刻;或与人辩论,言辞犀利,感情充沛,占尽上风。  相似文献   
40.
孔子和孟子都积极主张用世,各自提出了关于出仕为官的主张。孟子的出仕观既有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孟子所主张的出仕为行道、为官为保民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学术观,对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仕途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值得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