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Hercynian (Variscan) orogenic belts, including the European-NW African orogen, the Appalachian orogen of North America and the central Asia-Mongolia- Hinggan orogen, etc.,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world. Their extensions are often several thousand ki…  相似文献   
72.
针对当前微电子芯片的高热流密度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复合毛细芯结构的热柱.其成形工艺为利用犁切-挤压的方法加工热柱蒸发端和冷凝端表面的交错微沟槽,然后在微沟槽表面烧结一层铜纤维.文中通过综合分析热柱毛细芯的成形过程,研究犁切-挤压参数对热柱蒸发端微沟槽成形的影响,以及烧结参数对烧结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柱毛细芯微沟槽的...  相似文献   
73.
胸腔接种间充质干细胞为胸膜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瞿介明、秦朝辉等在《中国药理学报》2011年第5期上提出了一种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新途径——经胸腔接种。该途径的建立为MSCs用于胸膜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以胸腔接种为模型,将有利于探讨MSCs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4.
王斌  赵树行  李晓伟  裴付龙 《科技信息》2011,(31):I0027-I0028
随着板块构造的发展和成熟,人们对地球表层的认识已经逐渐清晰起来,地球深层的动力机制还在进一步的认识中,地幔柱是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从热点学说到地幔柱再到超级地幔柱和地幔柱构造,尽管地幔柱在解释地球现象的时候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更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怀疑或者证实。峨眉山玄武岩被认为是地幔柱头的结果,它的喷发持续时间,物质来源,和古地磁的关系,和生物灭绝的关系以及潘基亚大陆的演化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75.
华南大陆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滕吉文  王光杰  张中杰  胡家富 《科学通报》2000,45(23):2492-2498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S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后在64~96分格(NS)和65~97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南段深部Moho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6.
77.
78.
在地球动力学领域,地幔对流作为框架式的基本假说存在,许多的地质现象和动力学活动都由其解释和展开。从地幔对流理论的提出背景出发,分别从地幔对流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回顾和论述。主要针对地幔对流对岩石圈的作用,从宏观板块运动和岩石圈应力场两个方面展开了客观的分析。目前,地幔对流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需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更加深入探究其机理和影响。最后提出当前地幔流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地幔对流未来研究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79.
The low-velocity layer at the depth of 620 km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the 3-D Earth model, the common convert points-phase weighted stacks (CCP-PWS) mig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image the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ies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longitude 120°―132°; latitude 38°―40°) with 802 observed receiver functions. Teleseismic records are obtained from 4 stations belonging to CCDSN and 19 stations belonging to PASSCAL. A low-velocity layer has been detected at the depth of 620 km. This low-velocity layer rises to 600 km in the 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close to the subducted slab. We consider that this low-velocity layer might be the accumulated oceanic crustal material delaminat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ed slab. Additionally, we detect the obvious depression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pper mantle and subducted slab. The maximum depth of 660 km discontinuity approaches 700 km, and 660 km discontinuity splits into multiple discontinuitie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80.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日祥  郑天愉 《科学通报》2009,54(14):1950-1961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寻其动力学作用, 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 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 分析研究了岩石圈厚度、壳-幔边界性质、上地幔结构和变形的构造特征和变化规律; 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流动模型. 我们认为: 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使东亚大陆下方地幔流动呈现快速和不稳定的特点. 这一独特的区域地幔流动体系促进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中熔流体含量的增加和岩石圈软化,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不同地区分别以拆沉和热侵蚀为主的不同方式被破坏. 同时, 根据华北克拉通地壳记录的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证据, 揭示了地球在古元古代已经进入与现今相似的板块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