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39篇
系统科学   30篇
丛书文集   146篇
教育与普及   88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5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41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古代“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庆学先生在《中国古代度的文化》一文中做了概括,部分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度”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特质。但游先生的考释还不够完备,在对中国古代的度制重新梳理后可以看出:“度”的行为除统称为“度”外,就其方式来看可细分为:“度”、“絮”、“揣”和“仞”;而作为中国古代尺度单位的还有“肘、弓、围、幅”等等。  相似文献   
32.
《科学世界》2004,(11):34-36
  相似文献   
33.
永恒的分子     
胡鸣 《世界科学》2003,(4):20-21
作为全世界庆祝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5 0周年庆典的序曲 ,《自然》杂志出版了一期综述集 ,这些文章概括了这一有着启示性意义的分子结构的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影响。没有其他的分子像DNA这样使人着迷 ,使科学家们废寝忘食 ,它赋予艺术家们灵感并且深刻地改变了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 ,它就是当今社会的标志。在 1 95 3年 4月 2 5日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当天的《自然》杂志上描述了DNA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酸链螺旋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他们的这一发现为理解遗传物质的损伤、修复、复制以及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提供…  相似文献   
34.
吴如嵩,贵州人,大学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新中国培养的当代古典兵学专家,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35.
36.
本文对甘肃四坝文化的古代男性居民进行了人类学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学特征的定量结合定性研究,对一个群体内的体质类型分类效果很好,在该组古代居民内未发现西方人种个体,但在同一个大人种内具有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  相似文献   
37.
认为木村资生等人用分子进化的中性谱向综合达尔进化说提出了挑战,但在许多方面他们又未能摆脱综合进化谱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范。革而从对分子进化有更深层意义的复制群体中的基因点突特征入手,实手提出了一个分子进化的点空变积累模型,并以解释了分子进化钟的成因,指出了现存物种高低分布与物种历史是化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8.
线粒体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自身携带DNA,可自我复制、表达。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的积累和氧化损伤与人类疾病、衰老和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古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徽派”民居建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追求。本文试从布局选址、建筑空间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对其建筑艺术特色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0.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面前。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改进以往之不足,尽快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高效率的编辑机制和渠道,填补我国科技史名词的空白,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