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们的媒体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上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要多研究受众心理和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做到真实完整再现英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2.
王新杰 《科技信息》2011,(15):410-410
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受众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赢得了受众,谁就赢得了市场。而随着受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媒体发布的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一般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新闻已经变的不屑一顾,短消息则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从而广泛地被各新闻媒体采用。  相似文献   
43.
孙楠楠  赵洁 《河南科技》2013,(12):244-245
Web2.0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以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强势对手。在线分类广告作为网络广告的一种,因为网络媒体的特性赋予了在线分类广告很多优势,不断蚕食报纸分类广告的市场份额。本文从在线分类广告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分析出发,探讨其对报纸分类广告产生的冲击,希望对报业经营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4.
第五媒体的兴起——手机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葛菁 《海峡科学》2007,(12):94-96
20世纪八十年代,手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渐渐成为了现代人沟通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之一.而手机电视的出现使得手机不单单是一个通讯工具,也成为了一个接收信息的媒体.2004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在国内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经过两年的探索,已经有所发展进步.该文从手机电视的特点入手,探讨了手机电视的受众与传播优势,试图总结出其与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所存在的优势以及劣势,预测其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刘静 《今日科技》2008,(1):40-41
在电视受众日益细分化的今天,针对收视群体需要办栏目毋庸质疑。可是,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却发现可以接收的若干个卫星频道、地面频道中,包含娱乐、情感剧场、金融……几乎皆为都市化的节目类型,很多与乡村百姓的实际生活差之甚远,农村观众其实是在被动的收看。针对这一情况,一些电视媒介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现状,并加强了这方面电视节目的开发力度。据统计,我国已有许多省台开办对农栏目或专业的乡村频道。  相似文献   
46.
浅谈受众与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路兵 《甘肃科技》2003,19(3):37-39
文章对受众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对错误受众观的批驳,详细论述了受众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摆明了作者的观点:“受从介大众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媒介对引导受众前进也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另外还对受众需要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要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47.
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拥有了无限丰富的选择.本文分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之后,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受众的媒介选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更多的受众将会选择手机这一更加迅速、更加方便的媒体作为分享奥运的工具,随着各项举措的进一步完善,手机奥运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48.
在当代受众观和商业价值的驱动下,电视新闻娱乐化成了电视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受众的心理欲求进行梳理,再从电视传媒受众观的角度辨证探析,最后从系统的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9.
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从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入手,把大众传播置于美学范畴,进而把美学观点贯穿于大众传播活动之中,分析其中“美”存在的客观性及其特征。建立起大众传播审美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而研究大众传播审美特征对其自身发展和广大受众的影响及指导作用,阐明大众传播审美特征对于其自身发展和受众的指导作用。并期待以此实现对大众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实现对大众传播媒体发展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50.
以电子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当代大众文化赋予了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使得接受美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接受美学也在受众主体、迎合期待等方面对当下的大众文化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