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8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4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我国沿海地区是风灾影响的重灾区,每年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均会造成配电线路大面积倒杆、断杆、断线及其他设备受损,给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利用2006-2014年湛江地区配电线路的风灾受损数据,提出一种新颖的特征提取方法并融合神经网络、遗传程序设计和多表达式程序设计算法建立一个混合预测模型来预测风灾下的配电线路受损情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为灾后快速抢修复电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与海平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及Hilbert-Huang变换等统计方法,分析热带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SST)与海平面高度异常(SLA)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SLA的相关性分析,得出IOD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此外,IOD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对IOD爆发年的DMI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证实IOD具有季节锁相的重要特征,并探讨了该季节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IOD事件与海平面的变化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5.
热带假丝酵母的二元酸分泌现象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体系中,细胞内有二元酸和烷烃的积累,其酸分泌相对于胞内烷烃的转化是快过程。为了解释细胞的生物转化和分泌现象,并为对进一步生产过程的优化作理论准备,该文以静息细胞为实验对象,利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 变化精确计算酸分泌量,研究了胞内二元酸的分泌和烷烃转化过程的动力学,基于酸分泌机理,提出了产酸化学结构模型。模型对二元酸分泌量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得较好,相对误差小于5% 。  相似文献   
76.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5-17
该课题针对热区危险性有害生物和危害较大的香蕉枯萎病、病毒病、穿孔线虫病和槟榔黄化病等重要病原物开展诊断鉴定,建立有效的分子诊断检测技术,开发成套的高效、灵敏、快速的诊断试剂,通过集成创新不断完善检测技术手段和方法,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建立我国标准化检测体系;针对海南发生的重大植物疫情,如椰心叶甲、红综象甲、螺旋粉虱、橘小实蝇、刺桐姬小蜂等,采用GIS、生物信息学、种群动态模拟等技术与方法,监测其发生与发展趋势,定量研究入侵有害生物的适生区域和时空扩展蔓延模式,建立监测技术参数模式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7.
介绍智能控制在热连轧精轧机组的活套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智能化方法应用在活套角的测量,升落套控制和活套高度的模糊控制中,速度自学习方法和动态速降补偿方法也被给出。  相似文献   
78.
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了致灾严重的极端暴雨过程,气象观测站最大6日累积降水量为1122.6 mm(鹤壁市),最大小时雨强高达201.9 mm(郑州市),突破了中国内陆小时雨强历史纪录.利用气象雨量站、探空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极端暴雨概况和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是在对流层高、中、低层以及中、低纬度多尺度大气系统共同作用,并叠加地形影响下产生的:(1)西南季风将南海的水汽向西北太平洋输送并经由热带气旋“烟花”向北抽吸,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烟花”北部的偏东低空急流和异常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南缘的东南气流向河南输送;这条异常的东进河南的热带气旋远距离接力水汽输送通道导致河南可降水量正异常.(2)对流层高层,河南位于短波槽前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河南及附近为低涡或倒槽影响,这些均有利于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此外,伏牛和太行等山脉对水汽的汇聚和对低层偏东或东南气流的抬升有作用.(3)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强的大陆高压连成“高压坝”,阻碍了中高纬度冷空气南下,郑州极端暴雨发生在暖湿层深厚的环境场中,降水系统呈现低质心热带型雷达回波...  相似文献   
79.
苏门答腊附近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可能维持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敏  张人禾 《科学通报》2005,50(9):938-940
海洋大陆上空常年有对流存在, 特别是苏门答腊地区, 由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 形成很强的对流中心[1]. 很多学者指出, 亚洲季风区对流首先在中南半岛上空活跃是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热带对流沿大陆桥移动的结果[2~5], 强调了苏门答腊地区的对流活动在亚洲夏季风建立中的重要性. 自从在热带地区发现低频振荡[6]后, 研究表明热带大气低频活动有准双周QBWO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和准40 d MJ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两个主要频带, 其中 QBWO在夏季风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7~11]. 但目前对QBWO的认识并不如MJO那样深入, 特别是对其维持机制的认识. 本文利用气候平均(1980~ 2001年)TBB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季节转换时期(3~5月)苏门答腊附近对流QBWO及与热带印度洋低层环流的关系, 并对QBWO的可能维持机制进行讨论. .........  相似文献   
8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79~2008年1月西太副高脊线指数和逐日降水资料,对1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与热带对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月西太副高脊线位置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地区OLR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副高脊线的南北位置异常是由于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偏强(弱)造成这一区域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由于对流层高层(低层)南风距平的作用,在我国东南部的下沉运动增强(减弱);同时,在对流层的低(高)层出现了异常北风,从而构成了一个向北(南)的经向环流,有利于副高脊线的北抬(南退)。这种对流异常是造成2008年初我国南方超过1/3区域出现了50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