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86篇
教育与普及   9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8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6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61.
李文科 《甘肃科技》1996,(3):18-19,47
本文以100例健康人为对照,测定了94例泡球蚴患者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ICD)的活性,其中73例与皮内试验及一般血清学测定相符,有21例仅有影像学的诊断,而皮内试验未检出或血清学假阳性者。我们用血清ICD法得到进一步地证实。测定结果表明,泡球蚴患者的血清ICD活性(x±su/ml,12.1±4.40)较健康对照组(6.54±2.48)有显著升高(P〈0.01),尤其是用血清ICD检测泡球蚴患者综合  相似文献   
262.
263.
患者女,22岁,高热,双手肿胀、双上肢及颜面部皮疹1a.于2001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a来反复出现高热,体温在40℃左右,双手肿胀,日光照射后双上肢及颜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皮疹,伴四肢酸痛,乏力,畏寒.曾在院外先后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日光性皮炎.近3d来上述症状再发,性质同前.  相似文献   
264.
本文综述了线粒体病的特点,并对线粒体病的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5.
采用“植病灵”防治棉花黄萎病,用500倍液的浓度分三次在棉花上应用,防治效果显著,可以在本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6.
267.
患者女 ,22岁 ,高热 ,双手肿胀、双上肢及颜面部皮疹1a。于2001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a来反复出现高热 ,体温在40℃左右 ,双手肿胀 ,日光照射后双上肢及颜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皮疹 ,伴四肢酸痛 ,乏力 ,畏寒。曾在院外先后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日光性皮炎。近3d来上述症状再发 ,性质同前。入院后查体温40 2℃ ,脉搏118次/min,急性热病容 ,双上肢及颜面部出现不规则红斑疹 ,少许鳞屑 ,咽部充血明显 ,双肺呼吸音增粗 ,无罗音 ,双手肿胀 ,活动欠灵活。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 ,斑点型抗核抗体 ,抗SCL -70抗体 ,以及抗核糖核蛋白均…  相似文献   
268.
研究了一个具有潜伏期的混合接种的流行病模型,并且分析了连续接种的动力学性质,对于痰病的连续接种,得出了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69.
彭南西 《科技资讯》2008,(36):220-220
由军团菌引起的军团菌病是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暴发流行或散发流行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指出军团菌病的传播途径和主要污染源,提出军团菌病的预防措施,并介绍广州威斯汀酒店为防止军团菌病在中央空调设计、施工及物业管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70.
马端端  王晓民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97,42(18):1913-1918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概念是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提出的.它是发生于中老年期的一种常见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无变性造成纹状体系统DA含量下降导致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与体位不稳等临床症状.60年代开始的左旋多巴(L-DOPA)替代疗法一直是治疗PD的主流,虽然在一定时间内(3~5a)可明显改善症状,但此法不能减慢疾病的进程,而且随着长期用药和疾病的发展,效果进行性下降,且副作用日趋严重,不能根本解决问题.80年代初开始将自体肾上腺髓质或胚胎黑质细胞移植于脑内,收到一定效果,但细胞来源困难,价格昂贵以及伦理问题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80年代末,随着基因治疗概念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开始了对PD基因治疗的尝试.1989年,Wolff将酪氨酸羟化酶(TH)cDNA转染成纤维细胞,植入实验性PD大鼠脑内,不仅表达出有活性的TH,而且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升高,症状也得到改善,为PD的基因治疗首开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