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在计算对流汽化传热系数中使用三种现象学模型,即叠加、渐近和强化模型。这些模型最初都是为管内汽化所提出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这些模型进行评价,从而为修正模型建立适当基础。  相似文献   
92.
在实际的电力传输过程中,长距离的电缆线每100米左右就有一个接头,由于电缆接头众多,并且容易发生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引发的电缆火灾在整个电缆事故中约占一半以上。如果电缆元件的热容量小,测点与接头间应注入高绝缘导热好的材料,电缆与环境间则使用绝热材料。当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时,接头处的电阻会随着电缆内外温差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可以将电缆的温度作为接头故障的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93.
非线性沸腾传热学—Ⅰ:耗散结构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立和  彭晓峰 《自然杂志》1998,20(4):243-244
  相似文献   
9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7):734-734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本刊主编、我校能动学院陶文铨、何雅玲等人承担的“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项目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大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项目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陶文铨编著的《数值传热学》作为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研究生教材,具有重大影响,截至2004年10月已经被国内外多种科学技术刊物论文引用1150次以上.  相似文献   
95.
本文阐述了计算流体力学及数值传热学在电厂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基本过程,并对电厂锅炉数值模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微传输现象与微传热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98.
本对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通过作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对《热工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裂隙岩体流热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热学和渗流理论,建立了深部裂隙地层流热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渗流和导热微分方程描述了裂隙岩体渗流场分布和水流及岩体的温度场分布,结合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对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体内裂隙水流所引发的热质迁移,对裂隙岩体的温度场分布有重要影响。断裂带及地下水流的存在改变了岩体的原有温度场分布。模型揭示了岩体与裂隙水流之间发生的对流换热现象,模拟了岩体内的温度场分布,实现了由点向场的转变。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采用该方法研究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
紧凑传热管束的池内核沸腾换热强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紧凑式排列管束在水平和竖直两种排列方式下的池内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在低热负荷条件下能够实现沸腾换热,并具有很好的换热强化效果,同时对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套管内有限空间沸腾和降膜式强制对流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的热负荷条件下,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换热性能超过降膜式换热,其换热特性与一般的沸腾特性有很大差异.从实验结果看满液型蒸发器比降膜型蒸发器更具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