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刺树信仰及其所形成的仪式,是中越边境金平县境内太平村哈尼人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从挂刺与生育习俗、挂刺与"治疗"、挂刺背后的文化归属三个方面作了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442.
陈登 《今日科技》2010,(4):25-25
<正>磐安县窈川乡依山下村科技培训中心日前举行揭牌仪式。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兼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王宏理、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应向伟等  相似文献   
443.
彝族少女换童裙时穿的童裙称为"红裙".穿上"红裙",是彝族少女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认为穿上"红裙"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幸福.本文就彝族少女换童裙时所举行的仪式作了细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444.
浅论中国丧葬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丧葬民俗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葬俗,以土葬为主。土葬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 (一) 土葬的形式 最早的土葬多为地表葬,即在地面上放置死者,上面覆盖以土石。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大石墓或石棚,指在地表以大石块建筑墓室,也属于地表葬。除地表葬以外,常见的土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竖穴墓,指自地面向下掘土为墓穴,棺木下葬后,垒土为坟(也有不垒坟的)。竖穴墓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流行。比较讲究的竖穴墓,在墓室四周构置木椁或砌上砖石,称作“木椁墓”和“砖室墓”。木椁墓始于商代,战国、西汉时流行,汉代以后少见。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即  相似文献   
445.
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谋划未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8月17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了该所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副秘书长曹效业、北京分院副院长李婷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等领导出席了庆典活动。来宾有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446.
广东与香港乡村太平醮的比较的结果反映出民间仪式既有多变性也有同一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仪节名称、仪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某些纯地方性仪式不同,同一性表现在具有基本相同的来自道教正统的仪式结构和基本相似的地方仪式结构,显示出民间既重视在太平醮中加入地方的表达方式也重视整体仪式符号的规范性。这样,太平醮作为一种集体仪式既表达了地方文化需求,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447.
用阈限理论对柯勒律治的名篇《古舟子咏》进行解读的结果是,通过对诗歌中阈限状态的划分,说明"阈限"不仅是导致老水手悲剧的直接原因,也是老水手精神上获得再生的一个必经仪式。  相似文献   
448.
2007年10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兴隆天文学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和共建望远镜揭牌仪式”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天文处处长郝晋新以及国家天文台有关单位负  相似文献   
449.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4次年会暨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和研究会更名仪式,于2010年11月6至11日在重庆市举行,本次年会共有来自全国的600多位代表参加.在隆重的研究会更名仪式后,举行了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仪式.《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此次评奖活动中荣获教育部科技司授予的"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宁夏大学共有6人获奖,他们是:李星、苗福生、周淑霞、张娣、李琼、张刚.  相似文献   
450.
佯僙人是毛南族的一个支系,对其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研究都非常少。观察佯僙人的丧葬活动,通过分析和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文章提出了佯僙人的丧葬仪式反映了其祖先的迁徙历史的观点,认为佯僙人系从广西柳州地区迁移而来,在历史上曾经和汉族有过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