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7篇
系统科学   82篇
丛书文集   59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95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22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51.
丁燕 《天津科技》2022,(12):77-79
科技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技术性期刊,相比于大众期刊,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更强。在媒体融合时代,国家对科技期刊建设愈加重视,科技期刊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时对科技期刊本身及编辑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通过分析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针对中文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进行剖析,从集约化、数字化、新媒体、专业化编辑及优质稿源诸多方面归纳提出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影响力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52.
针对目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研究集中在输入文本的特征的提取,且输入的嵌入表示直接影响模型的性能这一特点,从背景知识、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的研究展开全面的调查.回顾了命名实体识别的发展进程,解释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的研究难点,归纳不同的研究方法,分为基于字的模型、基于词的模型和基于字-词的模型;介绍目前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的主流数据集、标注方法和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数据集的特点;讨论了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在中文命名实体识别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各分类下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及性能对比,分析性能优劣原因;总结了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当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讨论了未来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促进中文命名实体识别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53.
基于延迟决策和斜率的新词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词典分词时会遇到未登录词的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中文新词识别方法,用于全文信息检索系统索引的建立.在索引切分过程中遇到无法切分字串时,暂存为未切分串,并生成统计信息.待未切分串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利用生成的统计信息结合斜率(加速度)的方法来切分暂存的未切分串.切分的结果可以进入索引,对于出现频率高的切分片段可以提取加入词典.  相似文献   
954.
中文内容识别是目前研究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对非正常书写的汉字词组识别的质量和速度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音律的中文内容识别的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①分析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②提出了汉字热码的概念和基于热码的内容识别的方法;③提出并实现了音律首字母树结构和基于首字母树的算法;④做了详实的实验,实验表明,新的中文内容识别方法准确度提高了18%,速度较传统方法提高了4倍.  相似文献   
955.
通过对19名志愿者应用RSVP阅读程序试验,比较了RSVP(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方式)下临界呈现单元和视觉广度探讨眼动对中文阅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呈现单元差异显著(P=0.000);字体大小无显著差异(P=0.997),两者无交互作用(P=1.000);各呈现单元阅读速度比较,1字/单元相似文献   
956.
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中文图书采购方面的实践经验,指出了传统采购模式的不足,探索了中文图书采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57.
阐述了期刊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作用,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期刊数据库的维护。  相似文献   
958.
近日,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2008年起将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我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外各大数据库的重要来源期刊,随着我刊在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优质稿源不断增加,季刊的出版周期已不能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959.
用汉字给元素确定中文名称,有很多优越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元素已经有了110个命名以后,命名要遵循区别、准确和优选的原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元素中文命名的原则及为了实现这三个原则的具体细则,并以111号元素的命名为例,对这些原则和细则进行阐发,供今后命名参考.  相似文献   
960.
摘要 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过程中,郑贞文是贡献最多的其中一位,在无机化学命名方面,影响最深远。在有机化学名词上,用天干符号来表示有机化合物中的碳数目也是由他提出的。中文化学名词规范化的成果——1933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他是重要整理者之一。在化学命名上,郑贞文在1919年发表了《化学定说名略》,次年,他又完成了《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这本书在无机化学命名上影响深远,被誉“对于化合物之命名,特能推陈出新,诚为命名之圭臬矣”[5]。至于在有机化学名词上,从1919年开始,郑贞文便提出了一些有机命名原则,次年,他参加了科学名词审查会有机化学普通名词会议,并且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可惜,他的有机名词几经修订,在1932年1月脱稿时,“适值上海抗日之役,竟遭一炬,并多年搜集之参考资料,亦荡然无存。”[6]不过,至今依然能在《化学定说名略》及他与杜亚泉合著的《有机化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一窥他最原始有机命名的想法与原则。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将郑贞文在元素、无机及有机化学名词中的想法及原则分开讨论,以便深入了解他在中文化学名词上不凡的贡献与成就。一、20世纪的中文化学名词在元素名词方面,从1908年由清朝学部所编译的《化学语汇》中,便可以知道,傅兰雅和徐寿在《化学鉴原》所提出的元素名词,即以一个偏旁与一个西文第一音节造字而成,已经为我国化学界普遍接受。在无机名词方面,在甲午战争之后,便逐渐受到日文的影响,即在许多无机名词中插入一个化字,尤其是在二元质无机化合物的名词上。如calcium oxide(CaO),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名词是依据它的化学式来翻译为钙氧,1895年之后则翻译为氧化钙。而在有机名词方面,中国人就必须重新建立一套有机系统名词。一来,19世纪大部分所翻译的中文有机名词是以傅兰雅音译的名词为主,如迷以脱里以脱里阿美尼(methylethylamine),如此四个字以上的音译名词,为数不少,便很难引起中国人的共鸣。至于丁韪良(1827~1916)、嘉约翰(1824~1901)及毕利干(1837~1894)等人虽然翻译了一些意译的有机名词,然而数量有限,也无法造成流行;而日本有机名词也是以音译为主,自然也无法形成广泛的使用及传播。直至1908年,虞和钦出版了《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才开始了中文有机化学系统命名[7]。在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的过程中,早些时候,是由科学名词审查会来主导,国立编译馆与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更加速了中文化学名词规范化的脚步。不论是科学名词审查会或者国立编译馆,郑贞文都参与其中化学名词制订的工作。尤其是1933年出版的《化学命名原则》,几乎是仰赖郑贞文的热诚与毅力。在前一年召开的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上,“译名组提案”是由郑贞文起草的,已成为《化学命名原则》的蓝本[8]。二、元素名词20世纪初,元素名词受到日文名词的冲击,有些日译化学翻译书则是直接使用日文名词,如水素(氢)、酸素(氧)、窒素(氮)[9]。有的则是将“素”字放在傅兰雅名词上,如锂素和铍素[10]。与此同时,江南制造局所翻译的元素名词也蔚为风潮。除了益智书会或者博医会所使用的元素名词外,大部分的元素名词还是采用傅兰雅和徐寿所提出的名词,如《化学语汇》和虞和钦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等。自科学名词审查会成立(1916)到《化学命名原则》的出版,在元素名词方面,争议比较多的是氧、氢、氮、氯和砷的翻译[11]。在氧、氢、氮和氯的名词上,科学名词审查会提出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不含“气”偏旁的养、轻、淡和绿,另外一种则是冠有“气”部的昜、巠、和。养、轻及淡是否能简化成羊、巠和炎,进而转变成氧、氢和氮是一个争议的地方[12]。至于科学名词审查会所比较属意的冠上“气”偏旁的昜、巠和也备受争议,郑贞文则认为,“所造之字,骤观之似极其机巧,细察之则全涉牵强。”[13]郑贞文认为,oxygen、hydrogen、nitrogen和chlorine等名词,应该翻译为冠上“气”部的养、轻、淡和绿,但可以简化成氧、氢、氮和氯。至于在砷名词上争议,则是在于采用音译的砷,还是传统的砒,或者是由信石所拼成的新字。至于其他元素名词上的译名,由于常常牵涉到是否会与其他元素名词相似音造成混淆,而建议修改[14]。三、无机化学命名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文二元质无机名词便受到日文的影响,即在两个元素名词之间插入一个“化”字。在早期,谈到二元质无机化合物命名原则,最详细的可能莫过于郑贞文所提出来的方法:拟联缀根名以名之,根名既定,则根与根相结之化合物,可加化字于根名之间(而略根字),称曰某化某,阴根之名居前,阳根之名居后。[15]至于郑贞文的《无机化学命名草》,共有三篇,则是包罗万象巨细靡遗,各类化合物命名包括齐全。第一篇为元素命名。第二篇则为根基及其化合物命名,涵盖单根及二元化合物、复根及其化合物、错根及其化合物。至于第三篇,则为错化合物的命名。虽然,其中“尚有不易而不便于通行之处不少,为最有系统而有价值之著作”[16]。事实上,1932年所举行的教育部化学讨论会决定:“单根二元化合物,照郑贞文先生译名商榷乙法之规定命名。”[17]另外,在无机名词上,比较困难的是错化合物的命名,郑贞文的名词更是独占鳌头。四、有机化学名词《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的出现,开启了中文有机系统命名的时代。因此,虞和钦被誉为“替我国制定有机化合物名称的第一人”[18]。虞和钦的名词看来有些繁琐,如异性二个一炭矫基易轮质(xylene,间甲基乙基苯)和壹﹒参﹒伍﹒三个一炭矫基易轮质(Mesitylene,1.3.5三甲苯)。另外,他所使用的字也比较深涩一点,如矫质(烷)、羸质(烯)和亚羸质(炔)。郑贞文便针对这些缺失提出一个更简单的有机名词命名,即以完质、欠质和缺质分别来表示虞和钦的矫质、羸质和亚羸质。至于一碳、二碳、三碳等名词,郑贞文则是以甲、乙、丙等天干符号来表示,如此的有机名词看来就比较简洁[19]。 1920年7月,郑贞文代表丙辰学社出席科学名词审查会有机化学普通名词的会议。由于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正当性及权威性一开始便受到质疑[19],再加上有机名词复杂繁琐,所以郑贞文便在会后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20]。 即使受到许多批评和质疑,科学名词审查会还是奠定了有机化学系统名词的基础,现今所使用的烷、烯、炔、醛、酮和醚等有机名词便是他们所制订的[21]。另外,虽然科学名词审查会没有采用郑贞文的天干符号,不过之后的中国化学会还是将它纳入有机系统名词中。五、结论在20世纪中文化学名词发展中,在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命名系统中,似乎没有人能够一枝独秀。不过在这过程中,科学名词审查会、国立编译馆、化学讨论会和中国化学会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郑贞文都参与其中,甚至有些时候是主导整个局势的发展。在元素名词上,19世纪由傅兰雅和徐寿所提出的元素名词已经流行多年,虽然有些名词被建议修订,但使用的习惯已经形成,所以20世纪元素名词能够变动的空间非常有限。然而无机及有机名词的情况截然不同,19世纪的名词并未流行。在无机名词上,早期时候,郑贞文就提出较完整齐全的无机命名原则,加上积极地参与这类名词的编译,使他的无机名词成为不可或缺的。在有机名词上,科学名词审查会中所编译的烷、烯和炔三个名词是否受到郑贞文的完、欠和缺的影响,是值得再讨论的重点。至于天干符号的使用是否与郑贞文担任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查会的主任委员有关,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