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系统科学   60篇
丛书文集   502篇
教育与普及   10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971篇
现状及发展   72篇
综合类   1844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491篇
  2014年   1398篇
  2013年   1064篇
  2012年   1365篇
  2011年   1594篇
  2010年   2022篇
  2009年   2144篇
  2008年   1671篇
  2007年   1363篇
  2006年   1050篇
  2005年   893篇
  2004年   1042篇
  2003年   948篇
  2002年   723篇
  2001年   529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651.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手稿,因汪精卫的过问与重视,历经曲折得以问世。  相似文献   
652.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653.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勃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相似文献   
654.
小布译 《世界博览》2009,(19):42-43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中美关系跨入一个新的时期。4月30日,美国《时代》以《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看到什么》为题,向美国读者介绍了那时对于他们还显得生疏的中国。其中,一位叫白士明的个体摄影师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655.
杨多杰 《世界博览》2009,(14):58-61
电视剧《四世同堂》中的北平市民生活,因沦陷而灰暗凄惨,借此机我们可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56.
《爬天都峰》写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一路迎难而上,结果爬出了“自信与勇气”。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相似文献   
657.
参观航天城     
“读练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传统的教学思路,但课改以来,有的教师怀疑这种思路的实效性,因而把它束之高阁。与此相反,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更加运用和完善了“读练结合”这种教学思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58.
李军 《科技信息》2010,(34):96-96
《高等数学》是理科专业专转本必考的专业课,师范类专转本对于求极限的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数学》考试。本文主要介绍了对于求极限问题的考试分析。  相似文献   
659.
《纽约时报》在“3·14”西藏暴乱事件发生后做了一系列报道。通过对报道中各种信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并非以其标榜的客观性原则来处理“3·14”有关报道的,而是利用信源的种种处理手法最终帮助达赖“流亡政府”成功地对此次“3·14”事件发表了看法。这种信源处理方法背后隐藏善美国媒体解读西藏问题一贯的冷战式思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660.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