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2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6篇 |
丛书文集 | 15篇 |
教育与普及 | 1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3644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113篇 |
2016年 | 144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191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85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东部某断块油田进行了地表化探详查研究.采用0.25km×0.25km测网,通过地表土壤介质的地化分析,确定了该油田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油藏边界,建立了断块油气藏可能的异常模式,并从油气化探角度提出了对该油藏进行进一步钻探的合理化建议.该项试验成果表明,利用地表化探详查的方法确定我国东部断块油藏的边界和含油层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克深井区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裂缝特征造成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大量漏失,其中的固相颗粒会堵塞裂缝,使得部分生产井在完井后产量偏低甚至无产量,现场主要是通过酸压来解决这类问题。对于裂缝性气藏的酸压而言,需要知道钻井液在裂缝中的侵入深度变化,以便于设计施工参数,评价酸压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牛顿流体在裂缝中的流动机理,裂缝宽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壁面的滤失等,建立了钻井液在单一裂缝中的漏失动力模型,根据裂缝内钻井液压力的分布来定量描述钻井液的侵入深度,考虑并分析了该模型的侵入深度与侵入时间,压差和裂缝宽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克深井区获得增产效果的酸压井中钻井液的侵入深度和酸液的侵入深度,通过增产井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证明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3.
尾矿库废水酸化与重金属污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某黄铁铅锌矿尾矿库14年的废水监测数据,研究了高酸、高碱环境对尾矿硫化物重金属溶出的影响,绘制了尾矿库废水pH值与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关系曲线,建立了pH值与重金属污染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废水酸化与重金属污染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密闭覆盖尾矿库以隔绝硫化物与H2O、O2反应产生及在尾矿浆中添加碱性物质以中和[H^ ]、切断重金属离子溶出反应链等根治尾矿库废水酸化与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受水库蓄水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造成大量水电站库岸边坡变形加剧,一旦失稳极可能对电站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危害。本文选取距HD水电站坝址约6 km,方量约353万立方米的库岸边坡变形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采用野外地质精细调查、室内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该变形体的稳定性及成因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岸坡变形体基岩以玄武岩、凝灰岩为主,覆盖层总体较薄,主要为碎石土,变形体的持续发育由多因素耦合作用引起;当暴雨或水库蓄水时,变形体有效应力减小,位移量增加,滑面剪应变增量增加且贯通性更好;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天然、暴雨、低蓄水位(1586 m)和高蓄水位(1691 m)工况下的最大变形量分别为33.9 cm、56.2 cm、79.5和88.6 cm;该变形体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天然情况下的稳定阶段和暴雨或水库蓄水后的加速变形阶段,暴雨和库水位上升是促进该变形体持续变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倾角低渗透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在油藏高部位存在大量剩余油,采收率较低,采用CO2辅助重力驱,可以充分利用高倾角的地质特征,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但是由于CO2对原油物性影响要远大于水对原油物性的影响,CO2驱替过程中流体的渗流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低渗透油藏CO2重力驱合理配产优化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油藏中任意一点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的关系,分别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CO2重力驱混相和非混相模型;其次,运用Python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分析了压敏系数、地层倾角、注采井距和注气速度对油藏配产的影响;最后,结合现有工作制度法和增产倍数法,对比本模型计算结果,运用tNavigtor软件对三种方法进行采收率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对油藏进行合理配产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油藏采收率相对较高,研究成果对该类低渗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致密砂岩气藏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微观孔喉尺度细小,在生产及压裂过程中极易产生水锁伤害。为开展致密储层防水锁作用机理研究,本文将常规岩心自吸实验、防水锁剂抑制水锁伤害实验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从微观角度揭示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中的防水锁作用机理,为致密砂岩气藏防水锁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加入防水锁添加剂后,流体表面张力下降,接触角增大,自吸速率变慢,渗透率有一定程度恢复;在此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T2谱从微观角度评价缓慢自吸阶段液体在不同孔喉尺度范围内的液相水锁滞留现象,其中加入防水锁添加剂后在自吸20h时在较小孔喉处自吸液相平均占比为38.61%,整体孔喉平均液相占比为35.79%。而在未加入防水锁试剂的样品中在自吸20h时在较小孔喉处液相占比为67.48%,整体孔喉占比为54.52%;通过防水锁剂抑制水锁伤害实验得出,加入防水锁剂后渗透率恢复程度在15.38%~20.19%,整体液相滞留占比平均下降幅度在10.73%。研究发现防水锁剂有效地降低了较小孔候处液相滞留占比,降低流体表面张力以及增大岩心疏水性能,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防水锁作用机理,为致密砂岩气藏降低水锁伤害程度、提高返排效率,为实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一种油藏储层三维可视化散乱数据插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快捷有效的确定待估点的有效样本点集的辐射吸收插值模型,该模型应用到散乱数据网格化过程中,它不但具有加权平均算法的优点,而且具有插值效率高、局部性好、易于控制、易于对数据增加约束条件等特点.辐射吸收插值模型由辐射过程、吸收过程和合成过程组成.讨论了辐射吸收插值模型的实现原理、设计过程、在油藏储层三维可视化散乱数据插值中的应用和模型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ANN和GA融合的自学习自适应的模糊规则提取算法,用来对油层进行识别.其方法是:首先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训练样本进行有导师学习,网络的输入是测井属性,输出表达为网络权值和输入的函数Ψk=f(xi(WG1)ij,(WG2)jk)(其中:Ψk代表含油性类别Ck的判别函数;C1为干层;C2为水层;C3为差油层;C4为油层).然后,以Ψk作为遗传算法(GA)中的适应度函数提取对应于类别Ck的模糊规则.最后,通过某油田oilsk81和oilsk83油井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储层的含油性. 相似文献
9.
混沌差分文化算法及其仿真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时差分进化算法(DE)全局寻优能力差,无法有效的求解工程中复杂的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等缺点,提出一种混沌差分文化算法(CDECA).该算法模型将DE嵌入文化算法的框架作为主群体空间的进化过程,同时,引入具有较强局部搜索性能的混沌搜索来进行信念空间的进化,并通过设计一组联系操作实现文化算法模型中两个空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高算法的寻优效率.几个典型测试函数的测试结果表明CDECA的搜索能力优于DE,将其应用于某大型水库的优化调度,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梯级水库短期发电优化调度的协进化粒子群算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传统优化算法在求解高维、复杂的梯级水库短期发电优化调度时多约束条件难以处理、 计算机时长、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缺陷, 提出了基于协进化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并建立了相应罚因子的评价机制, 在此基础上对协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改进. 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从而为高维、复杂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求解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