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0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辽河西部凹陷曙 10 3块潜山由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泥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构造裂缝及微孔微缝等。该区溶蚀孔洞非常发育 ,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溶洞及溶孔 ,其中大、中型溶洞常因坍塌和充填而失去储集能力 ,而小型溶洞和溶孔等则成为该潜山的主要储集空间。高角度构造缝对该储层储集空间的贡献最大 ,其优势发育方位为北东—南西向 ,与区域构造线方位一致。压力测试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中显微级的微孔和微裂缝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 ,替代宏观溶孔和裂缝而成为主要的供油空间 ,这表明它也是很重要的储集空间。对各井开采现状及采油层段的对比研究表明 ,曙 10 3块潜山储层的发育受古地貌位置、构造位置及沉积旋回的控制 ,好的储层段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面及地貌高点  相似文献   
72.
本文论述了水化学在探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突水水源、监测突水征兆、预防矿井水灾中的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阐述应用水化学探查和分析矿井水文地质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为提升油田管道安全隐患的预警和分析能力,根据 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的要 求和管道密集型油田的实际特点,对Ⅲ类管道进一步精细划分; 同时结合地理和周边居住区情况,对管道的高 后果区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对管道进行风险等级分类,完善管道完整性的评价体系。通过互联网 + 数据驱动的 模式建立油田管道完整性数据管理平台,以可视化方式全面评价油田管道运行风险。该平台可提高油田管道 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确保及时准确预测风险。  相似文献   
74.
介绍一种新颖的井下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将它应用在井下状态监测装置中,能在油水井正常生产状态下长期连续监测井下生产状态及井下工具工作状态,并能随时获取测试数据,解决井下生产动态监测的长期性、实时性与陆上油田低成本应用之间的矛盾。其获得的长期监测数据与短期的传统不稳定试井所获取的数据相比,可获取更多的储层信息及井下工具状态变化情况,为油田开发措施制定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5.
探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缝洞系统的井间连通方式。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储集层复杂的特点,通过示踪剂曲线特征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方式,从峰型、主峰高宽比、主峰拟面积和注水推进速度4个方面评价曲线特征与连通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主要有单一连通型和复合连通型2种连通方式,其中以单一连通型为主,占73.5%。典型井分析说明连通方式与单井所处的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6.
以胜利油田为例,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将胜利油田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的自主创新能力做综合评价.从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方面综合反映各评价对象的自主创新能力,检验其生产率是否DEA有效,并指出非DEA有效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胜利油田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指数较低,为非DEA有效,并且不同年份自主创新能力波动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7.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78.
为了描述低渗透油藏聚合物驱的渗流规律及启动压力梯度特征,借鉴水驱启动压力梯度的试验测定方法,将压差-流量法和毛细管平衡法相结合,在不同储层渗透率和体系黏度下开展低渗透储层聚合物驱渗流试验;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线性渗流理论量化表征聚合物驱启动压力梯度,建立聚合物驱非线性渗流系数与体系黏度、储层渗透率和流度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储层渗透率的降低或体系黏度的增大,相同渗流速度下聚合物驱的渗流阻力增加、压力梯度增大;聚合物渗流曲线用非线性方法表征吻合较好,且随着储层渗透率降低、体系黏度增大或流度降低,聚合物驱非线性渗流系数均增大;流态图版包含对不流动区、非线性渗流区和拟线性渗流区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79.
储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是进行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后续水驱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的基础。利用铸体薄片分析、SEM图像、恒速压汞和电子探针结合现场检测等方法,对强碱三元复合驱前后岩样孔隙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颗粒边界经过强碱溶蚀呈"锯齿状",石英颗粒去棱角化明显,长石溶蚀严重,同时能够观察到大量溶蚀孔隙,黏土矿物中大量的书页状高岭石被溶蚀,同时在黏土矿物表面出现次生石英;"白色云雾状"垢沉淀充填在孔隙中,主要成分为Ca和Si,同时含有少量Mn、Fe、Ti,结垢造成孔隙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孔隙阻塞,使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岩心喉道半径平均值较水驱岩心下降6.528%,孔隙半径平均值下降3.360%,孔喉比分布范围更大,平均增加12.84%。  相似文献   
80.
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蒸汽驱试验区为背景,在实验室进行了10 m长天然油砂填砂管单管及不同渗透率级差双管模型驱油实验,以实际生产可实施的二氧化碳-蒸汽交替频率,研究了蒸汽驱后二氧化碳-表活剂-蒸汽复合驱的最佳复合段塞尺寸、二氧化碳-蒸汽最优交替比例以及复合驱对非均质油层渗透率级差的适应性,优化了二氧化碳-表活性剂辅助蒸汽驱的驱替方式。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蒸汽驱后二氧化碳-活性剂-蒸汽复合驱中,二氧化碳-蒸汽最优交替比例为1∶1,且现场注汽生产每2周交替1次为佳;活性剂-二氧化碳复合段塞以0.3 PV为宜;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在1~4.29范围内,采用二氧化碳活性剂蒸汽复合驱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层蒸汽驱后的采收率,是蒸汽驱后期开采稠油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