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6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589篇
系统科学   298篇
丛书文集   280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9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7959篇
自然研究   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550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22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81.
Dendritic silver and copper crystals were produced via Galvanic replacement reactions on zinc and aluminum plates,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orientations of these metals were determined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fast crystal growth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metal cations led to kinetically controlled growth along the <112> axes of the cubic close-packed structures. However, a slow growth rate resulted in thermodynamically controlled growth along the [111] axis. The crystal growth was not found to rely upon the direct deposition of metal cations at crystallographic sites on crystal facets, but instead, hydrated metal cations deposited on the crystal surface to form an amorphous coating layer, followed by the reduction of metal cations and crystallization at the crystal/coating interface. Twin defects and stacking faults were often observed across the whole particle and commonly observed ?{422} diffraction spots were explained by stacking faults rather than by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any superstructures. The present work offers evidences to claim that both the crystal growth rate and Coulomb interaction between negatively charged crystal surface and metal c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etal dendrites in replacement reactions.  相似文献   
882.
运用子序列收敛性质证明了NA序列随机和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还证明了权重条件为〖SX(〗1〖〗j〖SX)〗,〖SX(〗logλj〖〗j〖SX)〗 (λ>-1)和〖SX(〗elog αj〖〗j〖SX)〗(α∈[0,1])时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相似文献   
883.
为探讨极危植物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贵州地宝兰成年盆栽植株为材料,通过人工遮阴的方法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8%、20%、45%和100%自然光照),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光合-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20%、45%和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8%光照强度下的Pn呈“单峰”型曲线,20%光照强度下的日均Pn值最高,为(1.922±0.453) μmol·m-2·s-1;(2)贵州地宝兰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在20%光照强度下最高,在此光照强度下的光合能力最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在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遭受了严重的光抑制;(4)叶片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Car/Chl (a+b)呈相反趋势;(5) 2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株高、基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最大,8%光照强度下次之,100%光照强度下最低。研究表明,贵州地宝兰对不同光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20%光照强度最适宜其生长;在迁地保护中,可选择相对开阔且具有一定遮阴效果的环境进行苗木种植;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灌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贵州地宝兰的生长速度,促进其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884.
为了探讨连续选育多代以后泥蚶形态性状对全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330个2龄“乐清湾1号”泥蚶的壳长L、壳高H、壳宽W、全重Y1和软体部重Y2等5个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形态性状对全重、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所测5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宽与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52),壳长与软体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28)。2)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宽对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479),是影响全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高主要通过壳宽间接影响全重,是影响全重的次要因素;对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壳长(0.415),其次是壳宽(0.390),两者是影响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3)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壳长、壳高、壳宽估计全重和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1=-18.798+0.265L+0.294H+0.646W;Y2=-7.194+0.143L+0.088H+0.203W。  相似文献   
885.
]以坛紫菜Z-61品系为研究材料,分析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在三种光强(10,50,500 μmol·m-2·s-1)下的应答。发现:1)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的光系统 Ⅱ 最大量子产量及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的含量都随光强增加而降低,但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合速率、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和总碳酸酐酶活性则随光强增加而增加。2)当光强从10 μmol·m-2·s-1增加到500 μmol·m-2·s-1时,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速率约增加77%;丝状体的生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在光强500 μmol·m-2·s-1下达到最低,比在10 μmol·m-2·s-1下显著下降了约90%。3)在三种光强下,坛紫菜叶状体的最大光合速率、光系统 Ⅱ 最大量子产量和生长速率都大幅高于丝状体。这些结果表明:坛紫菜的光系统 Ⅱ、光合作用与生长对光强的应答并不完全一致;叶状体比丝状体更适应高光,这可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光强可以改变坛紫菜对无机碳的吸收。  相似文献   
886.
赵蕊      徐燕      许凯      王文磊      纪德华      陈昌生      谢潮添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85-391
]对杂交选育的坛紫菜新品系(WO144-3)的生长性状、耐高温性能、叶绿素含量、藻胆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一个野生型品系(W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20 d培养,WO144-3品系叶状体长度从4 cm增加到138 cm,平均日增长率为17.59%,是WT品系的1.92倍;叶状体厚度为(17.41±0.33)μm,约为WT品系的70%。培养开始时,WO144-3品系长宽比约为WT品系的2倍,20 d后增加到5倍。但WO144-3品系的平均日增重率与WT品系没有显著差异。2)在30 ℃高水温培养10 d后,WO144-3品系叶状体的长度是WT品系的1.70倍;此外,高温处理对WO144-3品系的Fv/Fm没有显著影响,而WT品系的显著降低了59%。3)WO144-3品系的藻胆蛋白、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含量分别为WT品系的2.05、2.74和1.42倍,但在叶绿素a和别藻蓝蛋白的含量上两品系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得出:WO144-3是一个窄/薄叶品系,具有生长速度快、耐受高温胁迫、藻胆蛋白含量高等优点,具备应用于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87.
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给出带非线性边界条件的一类离散梁方程正解的存在性结果, 其中: λ>0为参数; h: [2,T]Z→[0,∞)为函数; f: (0,∞)→R连续且在u=0处允许有奇性, 在u=∞处超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888.
香榧是我国特有干果树种,常以香榧-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开展经营作业。通过测定香榧-艾蒿、香榧-黄精、香榧-前胡、香榧-掌叶覆盆子的林药复合种植模式的香榧生长变化指标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探究香榧生长最佳、水土保持能力最优的香榧-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为香榧复合种植不同中药材的合理性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香榧-艾蒿、香榧-黄精是香榧树干基径增长率最高的2种模式。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不同坡位与不同的复合种植模式的中介效应可以联合解释83.4%的林下土壤含水量变化。香榧-艾蒿复合种植模式下的香榧生长情况较好、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开展香榧经济林的林药模式复合经营时,可以考虑采用艾蒿作为药材植物。  相似文献   
889.
为满足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CV-QKD)应用场景中对高性能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码的需求,提出了针对一类具有3种边类型且部分变量节点度为1的多边型LDPC(multi-edge type LDPC, MET-LDPC)码的设计方法。通过掩模到需要的度分布的方式设计左上角矩阵;采用基于多路径外在信息度(extrinsic message degree,EMD)策略的渐进边增长(progressive edge growth, PEG)算法设计左下角矩阵;将各部分矩阵组合在一起完成MET-LDPC码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掩模加PEG算法设计的MET-LDPC码比单独用PEG算法设计的MET-LDPC码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890.
本文研究系统及其特例的极限环问题,得到若干结果。作为一个例子,证明了四次多项式Li(?)nard系统:当ac<0,b、c固定但∣a∣充分大时的无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