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75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1557篇
系统科学   2509篇
丛书文集   491篇
教育与普及   1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8篇
现状及发展   149篇
综合类   20403篇
自然研究   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877篇
  2013年   620篇
  2012年   1002篇
  2011年   1357篇
  2010年   1181篇
  2009年   1280篇
  2008年   1597篇
  2007年   2134篇
  2006年   1929篇
  2005年   1712篇
  2004年   1439篇
  2003年   1200篇
  2002年   885篇
  2001年   734篇
  2000年   555篇
  1999年   522篇
  1998年   427篇
  1997年   341篇
  1996年   320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244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134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In social systems science generally, and in management science particularl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variety of types of specific problem-solving methodologies (under the rubric of hard and soft systems approaches) have given an impetus to a line of inquiry, as well as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those methodologies. On the one hand, there has been the view that what we are witnessing is a form of Kuhnian crisis. On the other hand, a complementarist view of developments has been argued and a contingency approach proposed. But one thing has been common among the competing views: a belief that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advances i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ose methodologies, and in resolving the current controversies, lie in serious attempts to reconsider an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meta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oncern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ontribute to such an endeavor. A brief exposition of thre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namely, empiricism, hermeneutics, and critique) is made, not only with the purpose of highlighting the nature as well as the limits of their epistemological and ethical claims, but also as a basis for illuminating both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work on systems inquiry,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ongoing debate on what constitutes appropriate criteria for choice of specific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212.
本文对T·P·Liu教授关于“变截面管中跨声速气流”一文的关键性引理给出一个清楚的证明,以使这篇有影响的开创性论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13.
本文从话务、线务、机务和固定资产管理四个方面建立了“电话管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对院校电话管理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也可引用到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214.
本文旨在把判断低阶时滞系统稳定性的“截点法”推广到高阶迟后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判断。文中具体分析了三阶时滞系统的稳定条件,并用计算机模拟证实了有关结论的正确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判断时滞系统不存在渐近稳定性质的基本理论及无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15.
目前基于网络的垃圾用户检测方法只考虑了简单社会关系,缺乏对更多复杂社会语义关系的利用,难以达到最优性能.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一种基于层次注意力机制的垃圾用户检测模型(HAM-SD).模型首先使用异质信息网络对社交媒体进行建模,挖掘丰富的语义与结构信息,接着利用节点级注意力层聚合元路径邻居增强节点表示,同时利用自适应层级聚合模块选择不同层级特征提升表征能力,然后通过语义级注意力层融合不同元路径下的节点表示,最后带入分类检测模块实现垃圾用户检测.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检测垃圾用户,并在不平衡数据分布时保持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16.
为实现施工期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要素的智能快速识别,提高智能温控系统的反馈及预测模型精度,提出了一套智能算法对物联网技术采集到的各类温控要素原始测值进行识别及转化。针对浇筑温度、浇筑时间、最高温度、内外温差、冷却通水起止时间与表面保温覆盖等施工期关键温控参数,结合工程经验分别给出相应识别任务的判定逻辑并编写对应程序,然后应用多个实际工程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各识别功能的准确率。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识别效果良好,能够实现温控要素采集的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精准化,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7.
提出一种带遗忘因子和分解辨识策略的有限数据窗口递归最小二乘Hammerstein系统辨识方法。针对Hammerstein系统具有耦合参数的问题,将Hammerstein系统分解为2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包含线性子系统参数,另一个子系统包含非线性子系统参数;提出一种基于遗忘因子的有限窗口递归最小二乘方法对分解模型进行在线递归估计;仿真示例验证了所提算法能够快速跟踪参数,实现对Hammerstein系统的精确辨识。  相似文献   
218.
基于潜在空间学习的多视图聚类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其通常忽略了原始数据中冗余信息的存在可能会带来不理想的聚类结果。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潜在表示学习框架下的低冗余多视图聚类算法。基于k-means的方法,直接从各视图数据学习其低维表示,由于该低维表示的各个特征相互正交,学习到的低维表示通常含有较少的冗余信息。基于潜在空间的假设,各视图的低维表示可由同一个潜在表示投影得到。将两者结合,就能得到一个具有低冗余信息的统一的潜在表示。设计了一个优化算法来求解目标问题,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19.
为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基于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IRS)辅助安全通信,为用户采用功率分配架构的无线携能传输(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以提高用户安全速率并降低用户的能量消耗,建立了系统安全速率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模型;考虑IRS相移约束、基站最大发射功率、功率分配比率约束和用户最低能量采集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替优化的安全速率最大化算法。利用连续凸近似算法,将目标函数转化为凸的形式;采用交替优化,对耦合变量进行解耦处理;提出一种波束赋形算法以实现安全速率最大化。仿真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提升IRS辅助的SWIPT系统的安全速率,至少比其他算法提高了2.63bps/Hz。  相似文献   
220.
信息本质上以能量和熵的形式在通信系统中流动,类似于传统热机中的能量流动过程。结合热力学卡诺机模型和经典香农信息论理论,建立了一个广义的热力学(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通信系统模型,对大规模天线通信场景下使用前向纠错码的信道容量进行分析。利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自由度和熵的概念,推导了热力学模型下的广义信道容量,并对信道容量与噪声自由度及编码开销的关系进行验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热力学信道容量与香农信道容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