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系统科学   153篇
丛书文集   68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篇
现状及发展   172篇
综合类   2980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回顾了古代“丝绸之路”推动蒙医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思想下,蒙医药的发展机遇。介绍了蒙医药理论体系中经典的三要素理论,列举了蒙医治疗不同呼吸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感染性疾病、新冠肺炎、肺纤维化等)的主要药物与疗法。从临床应用、有效成分挖掘与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蒙医药在呼吸疾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2.
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智脑胶囊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机制。通过TCMSP、TCMID等多个数据库寻找与智脑胶囊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等数据库获取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靶点;运用Venny2.1网站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使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软件进行拓扑分析得到智脑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作用靶点;采用Metaspace数据库对潜在核心作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软件使用分子对接验证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智脑胶囊中共筛选出44个活性成分和292个有效靶点,智脑胶囊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同靶点58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得出关键靶点包括AKT1、IL-6、TNF等;GO分析共包含1 419条,KEGG得到175条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脂质与动脉硬化、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关键成分与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研究表示智脑胶囊可能通过脂质与动脉硬化和TNF信号通路等途径来减轻...  相似文献   
23.
目前,利用时域间断伽辽金方法(DGTD)求解各类介质中的电磁传播问题时,通常考虑求解普通介质本构关系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然而,具有非互易性本构关系的Tellegen介质中的电磁传播非常复杂,且少有研究。基于Tellegen介质的本构关系,推导出了一种适用于该介质的时域间断伽辽金系统矩阵离散方案,准确模拟了平面波在Tellegen介质中的时域传播特性。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计算了空气与Tellegen介质的分层空间模型,分析了Tellegen介质对电磁波极化偏转角度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电磁参数的Tellegen介质,计算了反射波与透射波的电场偏转角度,并将时域间断伽辽金方案计算的结果与文献[1]以及解析解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Zn、Cu、Cr、Mg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患者血清Cu、Cr、Mg含量比对照组低,Zn含量和Zn/Cu比值比对照组高,测定患者Zn/Cu比值较测定单一元素Zn、Cu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5.
乌头组培快繁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静  何毅 《贵州科学》1998,16(2):120-123
用普通MS培养基进行乌头组培快繁的研究,乌头的愈伤组织容易形成,培养基中附加BAImg/l和KTlmg/L可以从叶腋产生健壮的苗,从愈伤组织诱发出根需附加KTlmg/L和NAA0.2mg/L,但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6.
苦丁茶树扦插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苗段、插穗不同节数以及插穗不同剪叶量等几种处理方法,对苦丁茶树插穗生根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几种促根药剂中,以浓度200mg/L的NAA对苦丁茶树插穗生根的效果最佳;在同样条件下,二段苗的发根能力是强;随着插穗节数的增多,其发根能力就增强,但综合考虑到成活率、扦插苗的长势、繁殖系数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笔者认为以每插穗具两个节为宜;在相同条件下,每张叶剪去1/3再插穗的,其发根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7.
探讨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机实现,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阐述其实现过程,并从其数学算法中导出了计算机的实现算法.  相似文献   
28.
以SPF鸡抗新城疫病毒(NDV)IgG为包被抗体(5μg/mL),兔抗NDVVero细胞培养纯化毒IgG为第二抗体(1∶200~600),酶标记羊抗兔IgG(1∶5000)为指示抗体建立间接夹心ELISA,检测实验免疫鸡、攻毒鸡及现地免疫鸡口腔或泄殖腔外分泌物。结果表明:新城疫无毒力V4疫苗免疫后2d,口腔内病毒抗原随机检出率为4/10,第10天为10/10;泄殖腔为0~1/10,并持续18d以上。滴鼻攻毒后1d,口腔和泄殖腔内病毒抗原检出率分别是8/10和6/10;第13天,泄殖腔内病毒抗原检出阴性。NDV灭活疫苗免疫60d后攻毒,第2天有7/20口腔和8/20泄殖腔检出阳性,并一直到攻毒后第14天。非免疫对照鸡攻毒后第3天直到死亡时,口腔和泄殖腔均可检出病毒抗原。对各地临床上无任何症状的NDV免疫鸡群检测发现,泄殖腔NDV抗原阳性率0%~9.3%,分离到8株NDV流行毒株,生物学试验证实这些毒株的毒力属中等毒力偏强或强毒。  相似文献   
29.
Hist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most skeletal muscles can be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b-volumes: "neuromuscular compartments" and the partitioning property of the muscle result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uscle reflex.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e studied the recruitment properties of medial gastracnemius (MG) muscle motoneuron pool of decerebrate cat with two kinds of local mechanical stimulation: local stretch and acupuncture-like stimuli.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ⅰ) there is an obvious property of localization of recruitment activity, only the MNs which innervate the stimulated compartment were recruited by weaker and shorter stimuli; (ⅱ) recruitment activity spread to those MNs which supply the adjacent and distal compartments during the strength of stimulation or dur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was increased; and (ⅲ) the recruitment property of muscle activity elicited by the local mechanical stimulation is thought similar to that of "needle feeling" along the meridian pathway during stimul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  相似文献   
30.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8,43(5):363-363
During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when people have been seeking for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 for PD, the gene therapy has shown greater and greater advantages over other methods. It can be performed mainly in two ways: ex vivo and in vivo. With the former, TH gene as well as some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s (such as GDNF, BNDF genes) can be invited to some cell lines or primary cells thus forming engineered cells and then implanting them into brain. While with the latter, viral vectors including HSV-1, Ad, AAV that can be utilized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viruses, or non-virus vectors can be used to delived DNA into brain directly. The present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gene therapy for PD, and it is reasonable for us to predict a notabl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D in the next dec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