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3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分别担任过闽西苏维埃主席和中央苏区分管财政与经济的领导。在这些领导岗位上,他利用熟悉中央苏区实际情况的优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始终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经济建设路线,为苏区的经济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央苏区实际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互助合作思想、财政管理思想、金融流通思想等。  相似文献   
22.
刘红英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56-57,131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辩正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毛泽东人民利益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3.
罗韬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5):165-169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官僚主义问题十分关注。针对官僚主义这一痼疾,他系统、全面地提出从发展生产力、改革政治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四个方面加以克服,为我们探索克服官僚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4.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极力主张将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股份制、代购供销制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作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对私营经济形式判断标准、适用范围、规模及应处地位的阐释,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5.
近些年来在校园高雅文化活动中,"邓小平理论学习热"引人注目,体现出强烈的高雅性与平俗性、广博性与专业性、创新性与务实性的融合效应.它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文化氛围、大学生自身社会实践和邓小平"三进"工作的综合产物.高校要因势利导,把"邓小平理论热"引向理论文化育人的新高度,适应新世纪新要求,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力、创新力和综合力,发挥理论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26.
学习邓小平理论,要从科教兴国的高度认识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生和紧迫性,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把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7.
“9·13”事件后,在江西下放劳动的邓小平先后到吉安和赣州一些地方调研。在调研中,邓小平发表讲话,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的反思是:依靠机械化,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理解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贯彻群众路线,同外国发展经济关系,实现机械化。从理论上来说,江西讲话是邓小平理论主题形成的起点;从历史发展来讲,江西讲话是邓小平拨乱反正的理论基石。探讨邓小平的江西讲话可以使我们明白邓小平理论主题形成的起点问题和邓小平拨乱反正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28.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对这一思想路线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命题,从而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新的内容,并有了新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29.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他又在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利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外交理论,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数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毛泽东之后,探索和构建了当代中国新发展理论。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一般、特殊和个别的统一上,简要概括发展观与发展理论的关系,阐述对当代中国新发展理论的逻辑架构的理解及其形成与演进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