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系统科学   35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0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连铸结晶器内对钢水流动状态进行制动的模拟装置上,利用测逮传感器测定了有、无恒稳磁场作用下液态金属的运动速度,并根据电磁流体力学理论,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制动前后的液态金属运动速度二维求解。  相似文献   
72.
73.
转炉炼钢厂钢包转运的物理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对炼钢厂钢包转运过程进行解析中,给出了钢包运行时间因素的数学描述,提出了钢包转运过程的“柔性时间”概念和钢包使用个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对钢包运行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钢包转运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74.
轴承钢连铸坯碳偏析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高碳铬轴承钢连铸坯白亮带和中心碳偏析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改善偏析的措施。同时进行了连铸钢与模铸钢内在质量和疲劳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铸轴承钢坯存在轻微的碳偏析,其材质的疲劳寿命达到了模铸钢的水平。  相似文献   
75.
宣钢单喷镁铁水脱硫技术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宣钢炼钢厂采用单喷颗粒镁铁水脱硫工艺,改善了转炉冶炼原料铁水条件,同时对镁在铁水中的脱硫机理作了简要的叙述.该工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优化,使铁水经过预处理后终点硫均达到0.010%(质量分数)以下,最低终点硫含量达到0.003%,满足了炼钢铁水要求.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的分析,建立了渣膜结晶比计算模型。利用配制已知结晶比的标样,考察了差热分析法确定渣膜结晶比的准确性,并在实验室对工业用中碳钢和低碳钢板坯保护渣制备的渣膜结晶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差热分析测量再结晶热焓的方法可以用于渣膜结晶比的判定,相对误差为0~5.03%;用于连铸中碳钢的保护渣渣膜结晶比为88.6%,而低碳钢保护渣的渣膜结晶比为55.0%,其大小趋势与实际要求一致。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在电磁软接触连铸过程中,电源输入频率的变化对矩形电磁软接触结晶器内的磁感应强度分布规律和弯月面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源输入频率增大时,结晶器内的磁感应强度减小.电源输入频率的改变不影响结晶器内磁场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弯月面的高度与电源输入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弯月面稳定性越好.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需要提高电源输入频率,则应该同时适当的增大电源功率来弥补激励电流的减小,以保证软接触效果.  相似文献   
78.
根据相似理论 ,研究了 3种拉坯速度下结晶器中的流型结构 ,分析了它们对板坯缺陷形成的影响 .当拉速较大时 ,结晶器熔池顶面形成紊流 ,易卷入保护渣、气体等 ,从而形成缺陷 ,影响板坯质量 .此外 ,水口浸入深度越深及水口出口倾角越大 ,回流区内夹杂物越不易上浮 .  相似文献   
79.
针对电磁搅拌连铸坯中的“白亮带”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铸坯凝固过程中电磁搅拌引起的钢液运动特点是能否产生“白亮带”的关键.特殊的电磁搅拌方式有效地抑制“白亮带”的产生.  相似文献   
80.
介绍直接还原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直接还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结合议题组过去的研究及最新的实验成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