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系统科学   109篇
丛书文集   78篇
教育与普及   7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79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11-year satellite altimeter sea surface height (SSH) anomaly data from January 1993 to December 2003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first three EOF modes show th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SH in the SCS. EOF mode one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basin-wide circulation. Mode two describes the double-cell basin scal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two cells were located off west of the Luzon Island and southeast of Vietnam, respectively. EOF mode three presents the mesoscale eddy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CS, which develops into a strong cyclonic eddy rapid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EOF mode one and mode three are also embedded with interannual signals, indicating that the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variation is influenced by El Nino events prominently. The strong El Nino of 1997/98 obviously changed the SCS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a series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western SCS, 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 indicates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signals.  相似文献   
32.
针对遗传算法的主要算子———交叉算子 ,设计了新的交叉算子 ,使个体尽可能地分散在整个解空间 .在具体交叉操作中 ,产生随机个体参与交叉以更好地搜索新的解空间 .并提出了组合变异策略 ,假如对变异后个体隔代保护策略 ,构造了一个有效的改进遗传算法 .利用该改进遗传算法 ,构造了前向进化神经网络 .它综合了改进遗传算法优良的全局寻优性能和前向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 .  相似文献   
33.
科学家通过对老鼠进行的实验发现,源于工厂或公路上的烟尘可以让老鼠基因受到破坏并遗传给后代。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因污染受到破坏的DNA是否有损健康,但随着科学家对与哮喘、心脏病及其他健  相似文献   
34.
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面积4.7hm^2的农田为研究区,采用网格法选取了92个观测点取样,测定0~15cm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其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35.
通过PCR扩增出中国近海石首鱼科(Sciaenidae)6属8个代表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多个生物软件对序列变异和碱基组成进行分析,计算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平均核苷酸变异数、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等遗传信息指数,并结合GenBank上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同源序列构建UPGM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表明,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为最早分化的一枝,其次为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而黄鱼亚科(包括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和鮸鱼(Miichthys miiuy))分化最晚,这支持了形态学得出的结论.在分子水平上明确了叫姑鱼亚科和黄鱼亚科的系统进化地位,并得出黄姑鱼比白姑鱼更早分化的新推论,但对于形态学上将白姑鱼和黄姑鱼归属于同一个亚科的结论还有待使用多个不同进化速率的基因加以分析考证.为探讨中国石首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做了尝试,并就线粒体16S rRNA基因在该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6.
求解度约束最小生成树的单亲遗传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求解度约束最小生成树问题的单亲遗传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Prufer数对生成树进行编码;然后精心地设计了一个随机地产生初始种群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初始种群,不会含有任何不可行解;在遗传操作中只使用选择和变异操作,共设计了三种变异操作,其中两种变异操作均不会产生不可行解,只有一种变异操作可能会产生不可行解,需要作树的度的检查和修改;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不可行解产生的机会,从而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效率;而且只使用变异算子,有效的避免了早熟收敛现象的产生;通过大量的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简单,高效,收敛率高;最后对此算法做了适当推广,并给出了它求解TSP问题的具体步骤和实例。  相似文献   
37.
针对蒸汽驱恒定式注汽速度驱油效果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PSO(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算法的蒸汽驱振荡式注汽速度优化方法。该方法建立了蒸汽驱注汽速度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此模型进行求解并优化振荡式注汽速度,最后得到蒸汽驱振荡式注汽速度最优方案。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混沌优化算子产生初始解,依据各粒子适应值的距离,完成对各个粒子的自适应变异,同时引入极值扰动算子对个体历史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实施随机扰动,加快了收敛速度,提高了种群的可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 所建立模型准确,优化算法有效。通过此方法可指导蒸汽驱注采方案合理编制,指导蒸汽驱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省的角度来研究文化生产力,通过构建文化生产力水平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决策方法和变异系数法,将江苏省与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省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江苏省文化投入产出具有正效益,增加文化投入,其产出必将成倍增,但是其文化生产力总体水平与北京、上海和浙江相比差距较大,处于中等水平,笔者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提高文化对本省经济社会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39.
中国从19世纪初到现在接触和使用英语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许多汉语的词汇逐渐进入英语,成为英语的一部分。中国英语以英国英语为核心,但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拟从语言变异:中国因素的融入根源、顺应理论:验证中国因素的表现特色、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引导中国因素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阐释英语中的中国因素。  相似文献   
40.
耕地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社会与生态视角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时间动态变化与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变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103. 24、100. 54和104. 81提高到2015年的103. 89、101. 37和105. 25,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效益指数出现稍微下降趋势;2)近15年耕地利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2000年的极不协调转变为2015年的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整体呈波动趋势.总体看来,实现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耕地的3个效益有效结合起来,加大技术推广、引进人才及农业科研的投入;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耕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