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44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上新统莺二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测年、重矿物物源分析及地震剖面渠汇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莺二段的物源与渠汇沉积背景.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东方1-1气田上新统莺二段主体表现出北部(越南北部)、西部(越南中部)混合物源的年龄特征,东物源(海南岛物源)峰值年龄微弱存在;重矿物物源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8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不明确的特点,综合利用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并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在明确山西组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SPSS多元回归方法定量表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组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砂岩分选好-较好,成分成熟度高,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平均压实减孔率为82.53%;胶结物以钙质和硅质胶结为主,平均相对体积分数为3.32%,对储层的物性影响有限;溶蚀作用较弱,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占总孔隙的73.21%。回归模型表明,标准偏差、轻矿指数、杂基相对体积分数及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平均粒径及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最有利的储层沉积微相为边滩,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83.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3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断裂带丰富的深部结构信息。这些剖面显示,郯庐断裂带已切穿了整个地壳,并且向下延入上地幔;该段断裂带在深部显示为陡立的走滑构造,浅部为伸展断层及断陷盆地所叠加,最后又发生过一期明显的逆冲活动;该断裂带的走滑构造在渤海湾内继续存在,指示其早期的走滑活动中向北延入了渤海内;该断裂带内部及其旁侧,浅部的断陷盆地发育与深部的高导层(带)紧密伴生,反映断陷盆地发生时在地壳深部都出现了软弱拆离带,也指示了岩石圈减薄中地壳内所发生的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84.
85.
86.
朱日祥  周忠和  孟庆任 《科学通报》2020,65(27):2954-2965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东亚古大地幔楔形成和华北克拉通破坏,该动力过程引发华北克拉通发生强烈伸展和岩浆活动,广泛形成裂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造成燕辽和热河生物群的繁盛与消亡.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东亚大陆经历了三次短暂挤压事件和两次强烈伸展构造.多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揭示,晚中生代燕辽和热河生物群的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强度、岩浆活动强弱以及盆地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相关性.上述现象表明地球深部动力过程不仅控制了克拉通破坏和地壳构造演化,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地表环境的变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因此,地球生命是与环境协同演化,并且共同受地球深部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87.
在琼东南盆地中深层地层中,圈闭边界形成、储层流体空间分布、岩石强度变化等要素,不仅与沉积单元、岩石组分相关,还与微观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岩心和镜下观测对琼东南盆地崖城区微观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岩石组分与微观构造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微观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测试定量评价微观构造的发育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微裂缝、碎裂带、微观涂抹带和硅酸盐混合变形带4种微观构造类型;变形带内黏土矿物含量是发育微观变形类型的主要控制因素,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小于20%时主要发育碎裂带,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大于50%时主要发育微观涂抹带,黏土矿物体积分数介于20%~50%之间时主要发育硅酸盐混合变形带;微观构造的发育对研究区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微裂缝的发育能够有效提高原岩孔隙度和渗透率,而微观变形带的发育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88.
胡煜昭  任涛 《自然杂志》2019,41(1):44-48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沉积盆地中的很多金属矿床之中及附近发现有油气显示和沥青残斑,甚至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检测到甲烷和乙烷等有机气体,甚至一些矿床包裹体中还检测出原油。反过来,在很多油田的原油中也发现高含量金属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对沉积盆地金属矿床或者油气藏的研究是孤立进行的。文章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质体进行了空间关系、物质关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盆地中上述地质体的形成是对统一地质事件的响应,即在构造应力或者岩石静压力驱动下,成矿流体和油气向沉积盆地的隆起以及其他有利部位运移并成藏成矿。该认识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勘查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南海莺-琼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在莺-黄组中发育了巨厚的内陆架斜坡和海底重力流体系。这套沉积可划分为9个层序,可识别出斜坡滑塌-泥石流、斜坡-盆底扇以及罕见的大型盆底轴向下切谷、重力流等沉积组合,它们具有特定的构成和分布样式并受盆地古构造的控制。晚中新世陆架斜坡和深水盆地的出现与最近一幕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大量沉积物供给的盆地背景有关;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发育的大型盆底下切谷和重力流体系则标志着南海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相似文献   
90.
大别地块北缘侏罗系花岗岩类砾石的Rb-Sr年代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忠  李任伟  孙枢  张雯华 《科学通报》2001,46(7):582-585
大别地块北缘、合肥盆地南缘的侏罗系凤凰台组()底部冲积扇砾岩中发现花岗岩类砾石, 占砾石体积的5%~10%. 对精选出的两个花岗岩砾石样品中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和全岩进行Rb-Sr同位素测定, 利用等时线定年方法计算, 获得(428±20)和(430±54) Ma两个年龄, 表明侏罗纪大别山物源区曾发育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浆侵入岩. 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判别它们具有碰撞后隆升花岗岩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