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55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451.
基于地形图符号表达的地理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地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符号化表达问题,分析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的几何构成及符号闻的几何和语义关系,把地形图符号系统作为一种二维图形语言,讨论了它和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逻辑学概念和符号的几何形状,定义了基于地形图符号表达的地理概念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给出具体实例,为用逻辑方法研究地图语言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52.
绿色开采的理念与技术框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绿色开采的理念是针对煤炭开采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提出的,它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地下水、土地、矸石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基于采动岩层运动规律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的绿色开采技术框架包括保水开采、减沉开采、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矸石减排、煤炭地下气化等。  相似文献   
453.
基于煤岩电磁辐射的力-电耦合机理和统计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煤岩电磁辐射的力-电耦合模型,并通过对Weibull形态参数m值的模拟研究,修正了煤岩电磁辐射力-电耦合模型,使其更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运用修正后的煤岩电磁辐射力-电耦合模型对不同煤岩试样的m值及电磁辐射进行了模拟,煤岩电磁辐射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54.
针对矿区铁路集配站列车密集到达的实际作业情况,运用排队论理论和运筹学思想,建立了车场状态的数学模型,对集配站到发场充满过程进行了数学描述,为确定集配站在饱和状态下需要的到发线数量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密集到达是造成集配站到发场能力紧张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确定集配站的设备规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55.
围岩破碎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巷道的稳定性,需要清楚了解巷道围岩的应力状态。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假设,进一步推出了围岩破碎圈半径的理论计算公式。在神火集团的新庄煤矿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研制的YZT—Ⅱ型岩层钻孔探测仪进行围岩破碎圈的现场实测,整理出在不同的地质和围岩属性条件下测量的结果,并且对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破碎圈的影响程度,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可以指导巷道的支护形式和支护参数的选取。  相似文献   
456.
为直观地辨析不安全动作及其相关因素,提高行为控制的有效性.基于24Model理论构建了煤矿瓦斯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类特征研究框架,并应用Gephi0.9.2.工具对选取的215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关联信息进行了分类特征展示.结果表明,统计范围内的71类不安全动作具有不同风险值,其中违规组织生产、违章爆破的风险级别最高为1级,同时突出显示违章操作26项与44类相关人员之间关联度的差异性,煤矿企业可制定具有针对性安全培训方案及行为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57.
青藏高原北部的沉积岩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演化的阶段产物,其中青海海西州茫崖镇地区晚古生代早石炭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独具特色。本文讨论了该地区下向上石拐子组和大干沟组地层组剖面岩石组合特征,以薄片显微图像说明典型岩石组构、矿物组合等为特色,探讨了各岩性组地层的沉积环境,得出石拐子组上下两段沉积环境分别为浅海砂岩相和浅海-陆棚碳酸盐相,大干沟组沉积环境属于浅海碳酸岩相和浅海-陆棚碳酸岩相。为该地区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层序地层分析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58.
国民生产中许多行业,如矿业、化工及民用燃气等领域,涉及到大量可燃可爆性气体的管理与使用。这些气体成为企业的第一大生产安全隐患,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燃可爆性气体的危险判定及风险预测一直是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内容。文中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各种气体爆炸性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现代化安全生产的要求,可以发现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定向监测实时物联化、数据判断智能化、决策支持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针对目前现有各种技术发展的离散化局面,提出了以"实时监测-科学预测-智能决策"为核心思路的气体爆炸风险辨识及防控平台的构建设想。可以在提高企业生产安全工作集约化程度的同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保障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效果,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9.
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地处我国植物抗寒带二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和无霜期短等气候条件严重制约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根据当地气候立地条件做好植物引种是保障生态修复成功实施的首要条件.综合植物生长环境需求与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排土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冻害、活动积温和风场等气候条件是控制植物引种、影响植物生长与播种的关键因素.通过统...  相似文献   
460.
为研究煤体动力灾害孕育发展过程的破坏特征及其前兆信息,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煤体受载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对煤体失稳破坏的前兆特征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煤体受载破坏过程呈显著的非线性演化特征,能够判识煤体失稳破坏的临界点、失稳点与破坏点信息;煤体受载损伤不同阶段能量演化特征差异显著,进入弹性阶段后,输入能快速增加,弹性能占比呈升高趋势,耗散能变化较大,煤体失稳破坏时耗弹比呈“阶跃”式突变特征,其值从30迅速增至90;定义并计算了能量耗散率与能量释放率,该指标在煤体破坏的临界点、失稳点与破坏点同样出现了异常响应特征,破坏点处最为显著,Gd/Ge的值由20突增至100以上。受载煤体失稳破坏本质上是外界能量输入与驱动的结果,煤体能量指标能够更好地揭示试样损伤破坏过程的非线性演化特征,精细地捕捉煤体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