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4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411.
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大宁岩体形成年龄为441.1±3.0 Ma,其包体年龄为439.5±3.6 Ma,初洞岩体形成年龄为423.5~434.2 Ma。结果表明,大宁岩体及其包体几乎同期形成,而初洞岩体是后期的侵入体。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宁岩体及其暗色包体与初洞岩体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在εHf(t)-年龄图上落在1440~1960 Ma的老地壳区间,表明三者的岩浆源区均是早元古代到中元古代地壳,暗色包体是岩浆早期分离结晶的产物,而初洞岩体是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12.
为避免传统车辆或无人驾驶车辆在右转时与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发生碰撞的风险,需要在转弯前稳定地检测出非机动车道,并实时定位骑车者. 为实现该目标,通过调整初始代价及代价聚合,完成更为精确的非机动车道图像立体匹配;基于改进的Hough变换算法,对路面上的非机动车道线进行识别和提取;之后结合立体视觉来获取非机动车道的精确三维坐标.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在大部分场景下检测出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道,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适用于广义非机动车道检测,对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或无人驾驶车辆实现全道路场景识别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13.
在跨市场网络效应和双边平台特性下,建立序贯博弈模型,研究平台进行业务拓展时的定价策略.研究表明:1)平台定价策略受用户基础、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影响.平台对新业务中与原业务存在跨市场网络效应的一边用户不收费,对新加入的一边始终收取会员费.平台对原业务两边用户是收取会员费还是进行补贴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关系.2)平台原业务利润随着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增加而减小,新业务利润随着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增加而增加.3)平台原业务用户基础总是有利于总利润和新业务利润的增加,而用户基础对原业务利润的影响还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14.
通过热解废弃酚醛树脂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碳材料,设置催化剂Co(NO3)2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0%和1.5%,热解温度分别为700℃、900℃和1100℃.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确定材料的形貌特征与生成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质量分数和热解温度对碳纳米管生成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Brunauer-Emmett-Teller,BET)测试方法和BJH模型分别计算材料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通过磁性测试和Zeta电位表征材料磁性能否磁性分离以及不同pH值环境下材料稳定性.将不同掺入量的复合材料和商用碳纳米管对双酚A的吸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吸附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复合碳材料表面均匀生成大量碳纳米管,CoO金属氧化物附着于碳管内和端点处;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290.74 m2/g、平均孔径仅为3.63 nm.通过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在6 h内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材料表面存在不同类型的活性吸附点位,吸附发生在复杂的异相界面,双酚A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3.19 mg/g.  相似文献   
415.
本文研究SDR权重对入篮国家及周边经济的影响,发现:SDR权重增加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增长及其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出口增长,固定资本形成额增长和外汇储备份额增长可促进其经济增长,反之亦然;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的经济波动风险均大于其所在区域的非成员国的对应风险;美国的经济波动风险不仅低于其它SDR成员也低于非成员国,证实了美元霸权的存在,给出了美国利用其经济霸权,将经济风险转嫁给其它SDR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证据.SDR成员的货币权重与经济增长在危机前无显著相关性,在危机后显著正相关.此外,日本和欧元区SDR权重增加将促进其经济增长,而提高英国SDR权重无助其经济增长且会抑制欧元区经济发展.日本滞后期的SDR权重增加将促进其经济增长,而美国滞后期的SDR权重增加将使其经济增长受阻.最后,对人民币加入SDR带来的机遇,风险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16.
基于李群的动力学系统建模方法不依赖局部坐标和浸入空间的特性,因而常被用于描述一般力学系统。针对一类基于李群SO(3)描述的力学系统,考虑了实际姿态位形可测但角速度不可测的情况,利用SO(3)上曲率张量、Levi-Civita联络及测地线等内蕴信息,设计了SO(3)上的Super-Twisting内蕴滑模观测器,对实际姿态位形和旋转角速度进行观测,并在其切空间内分析了所设计观测器的收敛性能。最后将所设计的观测器应用在四旋翼平台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观测器具有较好的观测效果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17.
基于风险偏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知识型员工风险偏好的讨论,利用H-M扩展模型,分别研究了确定及不确定环境下知识型员工风险偏好与激励机制风险分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收益成本法讨论了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研究表明:随着知识型员工风险规避程度的减小,激励机制应增加其风险分担;企业可通过改变风险分担调节知识型员工的风险偏好,从而提高企业产出和知识型员工收入;风险分担的改变具有上限,该上限取决于知识型员工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最后给出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18.
为了探讨西宁南北山主要林分类对土壤渗透功能的影响状况,从土壤物理性质、渗透率、贮水量方面对土壤渗透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12种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杨×沙棘混交林影响最大,表层土壤容重仅为0.755 g/cm3;2表层土壤渗透速率增大,不同林分在相同土质中初渗速率和达到稳渗时间差异明显,在淡栗钙土林分中最大差异分别达5.67和7.41倍;3同一土质各林分间非毛管孔隙度差异较大,河北杨×青海云杉混交林表土层孔隙度比青杨纯林高0.72倍;4各林分间水源涵养能力差异显著,河北杨×青海云杉混交林非毛管蓄水量是柽柳纯林的3.01倍;5各林分土壤渗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明显。在营造生态景观林时,选择土壤渗透功能良好林分组合,可增强生态防护力度。  相似文献   
419.
当水源地航运设施密集时,会使原水面临较高的突发石油类污染风险。分析了围油桶和拦藻网及组合工艺在不同流速和溢油量下的除油效能。实验探究了围油桶不同安装方式在不同流速下对持续溢油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淹没深度为0cm对溢油的去除效果最差,淹没深度为1.5cm在各种流速下出口质量浓度均较低(0.14~0.61mg·L-1)。考察了拦藻网的不同布设方式(自由平铺,竖直放置,双层放置,垂直平铺)以及不同藻浓度下对溢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垂直平铺的方式在各初始情况下均有较低的出口质量浓度且效果稳定(0.15~0.28 mg·L-1);组合式工艺相较于围油桶有较好的性能提升,12min出口处质量浓度较单独围油桶分别降低了78.8%,84.6%和78.5%;高浓度藻液处理后的拦藻网除油效果下降,与活性位点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20.
以CAP为对象,利用碳纤维阴极研究电化学还原氯霉素的效能与机制。重点探究电流密度、pH、CAP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对CAP降解效果、TOC去除率和脱氯效果等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和电解质种类对CAP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阴极还原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40 mA·cm-2、CAP初始质量浓度10 mg·L-1、Na2SO4浓度0.02 mol·L-1。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发现CAP在电极表面发生直接还原与间接还原,三维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后水中有机物含量仍较高。利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分析CAP在阴极降解的机理,还原后的产物主要为毒性较低的芳香胺物质。电化学处理CAP主要通过脱氯还原得到毒性较低的物质,从而降低了后续处理过程产生有毒物质的风险,研究结果为电化学还原去除水中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探索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