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系统科学   82篇
丛书文集   58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研究方法   5篇
综合类   222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21.
用描光路的方法分析并计算出在凸透镜前成倒立实像的位置,所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222.
高质量的传输好前端电视信号对安全播出至关重要,介绍了几种影响传输电视信号质量的噪波干扰,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噪波干扰所应采取的相应排除措施。  相似文献   
223.
In [1], Saroj Jain Posed an open Problem: Is a right IF-ring left coherent? In this note, we discuss this problem and Prove that a two-sided IF-ring certainly is twosided coherent.  相似文献   
224.
本文简要的论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随机变量序列的某种收敛性可以由另一个随机变量序列的这种收敛性得到,从而为判断一个随机变量序列的这种收敛性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5.
为了解决高溴黄河水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BrO-3)生成问题,在连续实验装置中,采用H2O2/O3高级氧化技术(AOPs)技术,研究臭氧(O3)、过氧化氢(H2O2)质量浓度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黄河水BrO3-生成控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2O2的投加能够有效促进O3消耗;当O3质量浓度为2.9~4.3mg/L时,单独臭氧化过程中,BrO-3生成量为13~50μg/L,均超标,投加H2O2能够有效抑制BrO3-的产生,其抑制效果与H2O2/O3的摩尔比有关,当H2O2/O3摩尔比为1.5时,控制效果最佳,当O3质量浓度低于3.72mg/L时,在此比例时可将BrO-3浓度控制在10μg/L以下,达到现行的饮用水标准;BrO3-生成量与HRT成正比;当O3质量浓度较高时,可通过适当减少HRT控制出水BrO-3浓度。H2O2/O3高级氧化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具有强化作用,出水UV254去除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26.
用HCA-10O标准消解器进行快速加热,控制加热时间,并设有风冷加水冷的冷凝回流,同时减小加药体积,快速消解加热测定了地表水的高锰酸盐指数,该方法缩短了实验时间,短时快速测定出高锰酸盐指数,确定了稀释倍数,避免了多次反复稀释,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应了日益繁重的水质监测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227.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具有多个不同参数的RC框剪结构模型进行了多条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通过对比各算例的计算结果,归纳总结了RC框剪结构的典型耗能分布模式和损伤机制,并对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RC框剪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形成“强墙肢弱连梁”和“强连梁弱墙肢”的典型损伤机制.前者可使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后者则会导致结构形成位置不确定的局部耗能集中层.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是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重要因素,较小的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可使结构易于形成“强墙肢弱连梁”的损伤机制;改变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比例则不会影响结构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28.
为研究车辆驾驶人在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路段的车速控制行为,提出了基于预瞄的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路段安全车速认知模糊输入和输出参数集,通过实车试验,建立了包含101条车速模糊控制规则集的车速控制模型,并在西汉高速公路山区段选取6处典型路段进行了对比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3.8%,可较好地描述车速的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229.
Scott MC  Chen CC  Mecklenburg M  Zhu C  Xu R  Ercius P  Dahmen U  Regan BC  Miao J 《Nature》2012,483(7390):444-447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s a powerful imaging tool that has found broad applic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nanoscience and biolog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berration-corrected electron lenses, both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he image quality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resolution below 0.5??ngstr?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reveal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of thin samples, electron tomography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with cubic-nanometre resolution currently achievable. Discrete tomography has recently been used to generate a 3D atomic reconstruction of a silver nanoparticle two to three nanometres in diameter, but this statistical method assumes prior knowledge of the particle's lattice structure and requires that the atoms fit rigidly on that lattice. Here we report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general electron tomography method that achieves atomic-scale resolution without initi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sample structure. By combining a novel projection alignment and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e have determined the 3D structure of an approximately ten-nanometre gold nanoparticle at 2.4-?ngstr?m resolution. Although we cannot definitively locate all of the atoms inside the nanoparticle, individual atoms are observed in some regions of the particle and several grain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3D surface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lattice structure revealed are consistent with a distorted icosahedral multiply twinned particle. We anticipate that this general method can be applied not only to determine the 3D structure of nanomaterials at atomic-scale resolution,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mage quality in other tomography fields.  相似文献   
230.
将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在超声波作用下均匀分散于己内酯单体中,通过原位微波辅助开环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己内酯/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引入明显提高了聚己内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但是断裂伸长率却随着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为0.5%时,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可提高至纯聚己内酯材料的2倍.利用扫描电镜、X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揭示了纳米复合材料断裂形貌、结晶情况和热性质,进而探讨了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提高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