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2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1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教育与普及 | 4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9篇 |
研究方法 | 2篇 |
综合类 | 1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对电源长期扩展规划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电源长期扩展动态规划模型,提出了解算该模型的方法——两步规划法,并对例样系统进行了优化试算。 相似文献
42.
从白酒窖泥中分离得到11株乳酸菌,经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1株短乳杆菌、1株鼠李糖乳杆菌、2株干酪乳杆菌和7株铅黄肠球菌。 分析了11株菌MRS培养基发酵产乳酸性能,结果表明:乳酸产量与菌群生长呈正相关,鼠李糖乳杆菌L9、干酪乳杆菌L10与L11发酵液乳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5.74、15.58、14.74g/L。4株代表菌相同条件下发酵高粱培养液产挥发性风味组分,共有物质13种,包含了白酒中重要香气成分:乙酸、己酸、乙酸苯乙酯和苯乙醇,且乙酸、己酸相对含量较高。各菌产可挥发性组分差异明显,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种类为:短乳杆菌L5产烷烃类化合物(27.91%),铅黄肠球菌L8产醇类化合物(43.14%),鼠李糖乳杆菌L9产酯类(7.35%)、酮类(3.61%)和吡嗪类(3.3%)化合物,干酪乳杆菌L11产酸类(27.98%)和芳香类(5.96%)化合物。仅有短乳杆菌L5产四甲基吡嗪,短乳杆菌L5和铅黄肠球菌L8可明显产乙醇,鼠李糖乳杆菌L9和干酪乳杆菌L11产3-羟基-2-丁酮。这些物质对白酒风味和口感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窖泥中各种乳酸菌特征不一,对白酒酿造有不同影响。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挖掘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拓展乳酸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文章主要对客运专线牵引供电国内外方式和变压器接线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和变压器接线形式可能采用的方式,为我国客运专线的设计提供一点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45.
住宅能否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将直接影响其生产和流通。建筑师应考虑居住对住房的心理要求规律,设计舒适的住宅。 相似文献
46.
煤粒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煤粒瓦斯解吸扩散的过程,建立了第三类边界条件的煤粒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结论表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瓦斯扩散模型包含以往研究的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扩散模型,传质毕欧准数能表征煤粒瓦扩散场的特点;介绍了测试煤粒瓦斯扩散 数和表面传质系数的方法,给出了测试实例。 相似文献
47.
在凹形坯料镦粗过程中,当侧表面母线形状选取不当时,在侧表面存在同拉应力,在心部存在切向与径向拉应力,把刚粘塑性有限元法与改进的约束变尺度法相结合,以侧表面母线形状,压下量,初始高径比等为设计变量,对凹形坯料镦粗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改进的约束变尺度法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是一和中很有前途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8.
侯永红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3(1):11-15
在微机控制系统技术应用中,由于传输线设计不当。引起的干扰常常被误认为是由电源引进的干扰,从而解决起来十分棘手和无序。本文分析了微机测控系统中,电信号长线传输的干扰问题,并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50.
用UHF/AM1方法研究羧酸亚硝酰热分解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消除NO形成RC(O)O是该反应所循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