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7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64篇
系统科学   203篇
丛书文集   176篇
教育与普及   9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现状及发展   43篇
研究方法   43篇
综合类   512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61.
162.
Nanoporous molecular frameworks are important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separation, storage and catalysis. Empirical rules exist for their assembly but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place and segregate functionality in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olids in a predictable way. Indeed, recent studies of mixed crystalline frameworks suggest a preference for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ities throughout the pores rather than, for example, the functional group localization found in the reactive sites of enzymes. This is a potential limitation for 'one-pot' chemical syntheses of porous frameworks from simple starting material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is to prepare porous solids from synthetically preorganized molecular pores. In principle, functional organic pore modules could be covalently prefabricated and then assembled to produce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properties. However, this vision of mix-and-match assembly is far from being realized, not least because of the challenge in reliably predicting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for molecular crystals, which lack the strong directional bonding found in networks. Here we show that highly porous crystalline solids can be produced by mixing different organic cage modules that self-assemble by means of chiral recogniti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resulting materials can be predicted computationally, allowing in silico materials design strategies. The constituent pore modules are synthesized in high yields on gram scales in a one-step reaction. Assembly of the porous co-crystals is as simple as combining the modules in solution and removing the solvent. In some cases, the chiral recognition between modules can be exploited to produce porous organic nanoparticles. We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valid for four different cage modules and can in principle be generalized in a computationally predictable manner based on a lock-and-key assembly between modules.  相似文献   
163.
一卡通系统是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校园一卡通的系统架构、通信方案和功能模块,分析了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校园卡在高校中的深入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4.
竹叶中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竹叶中黄酮的乙醇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对纯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30倍体积80%的乙醇水溶液在80℃水浴中浸提3 h为最佳,4种大孔吸附树脂中AB-8树脂为纯化的最适树脂.  相似文献   
16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环境假单胞菌属细菌丰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了总细菌及假单胞菌属的标准曲线,并以环境样本中假单胞菌属与总细菌的比值反映其细菌丰度.应用该方法评价人工除藻反应器中组合填料、无纺布、弹性填料等介质对太湖水中溶藻细菌之一的假单胞菌属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总细菌的检测范围为103~108个基因拷贝/μL(R2=0.997);假单胞菌属的检测范围为1~105个基因拷贝/μL(R2=0.994).对除藻反应器溶藻细菌富集效果的评价显示,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检测反应器中填料对该类溶藻细菌的富集程度.初步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定量假单胞菌属在环境样本中的丰度.  相似文献   
166.
4WS车辆μ综合鲁棒主动侧倾操纵性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车辆的抗侧倾性能及降低高速下的侧翻危险性,应用μ综合鲁棒控制理论,针对四轮转向车辆,以横摆角速度跟踪和侧倾角速度反馈为控制逻辑,合理选择加权函数,设计鲁棒控制器和最优控制器抑制车辆侧倾.经仿真比较,设计的μ综合鲁棒控制器更具有良好操纵性能鲁棒性和稳定鲁棒性,对于轮胎侧偏刚度等引起的侧向干扰具有很好的抑制性能,实现传统四轮转向难以实现的主动侧倾操纵控制和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67.
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放置于太湖梅梁湾流域的除藻中试装置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经测定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功能:该菌(105个/mL)对铜绿微囊藻液(4.5×107个/mL)作用第16,32,48h的溶藻率分别为48%、63%和96%;对MC-LR(2.649μg/L)作用第18,36,54和72h藻毒素降解率分别为15%、29%、73%和100%.应用新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对人工介质上的该溶藻芽孢杆菌丰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人工介质上该细菌的丰度约为1%,在7,8,9三个月中呈现递增趋势,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8.
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除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作用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作用,从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一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的溶藻菌,将其与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后,以普通Fe2O3作为实验对照,测定其溶藻作用和降解MC-LR作用.以激光粒度仪测定氧化铁纳米颗粒与溶藻菌两者单独和同时存在时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以获得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溶藻和降解MC-LR的作用,作用24 h后的溶藻率和MC-LR降解率分别达到44.3%和20.5%.同时加入氧化铁纳米颗粒后,溶藻率达到53.0%,MC-LR的降解率达到33.0%.激光粒度仪检测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菌混合后的颗粒物的平均直径增加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12.3倍,同时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细菌单独存在时的粒径分布峰消失.氧化铁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生物固定化材料,可能通过其特有的途径有效地固定化溶藻菌,并增强溶藻菌的溶藻和降解藻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169.
一般的网络考试系统是从题库中随机选题组卷,容易造成考卷难度不一影响考试的公平性.提出了使用petri网模型,采用启发式随机替换算法来控制考试系统出题难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0.
实现平易建筑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单体的设计影响到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文中在分析经典实例和具体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平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城市环境中的大量建筑需要平和简易以尊重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创造平易建筑需要在经济上采用限额设计、在功能上力求完善、在形式上有所制约,通过对适用、经济、美观三要素的合理综合进行优化设计,符合我国建筑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