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55篇
  免费   831篇
  国内免费   1459篇
系统科学   1141篇
丛书文集   904篇
教育与普及   7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4篇
现状及发展   199篇
研究方法   89篇
综合类   26344篇
自然研究   9篇
  2024年   201篇
  2023年   331篇
  2022年   607篇
  2021年   661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830篇
  2014年   1097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1195篇
  2011年   1282篇
  2010年   1254篇
  2009年   1385篇
  2008年   1460篇
  2007年   1443篇
  2006年   1113篇
  2005年   1018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651篇
  2001年   630篇
  2000年   682篇
  1999年   1155篇
  1998年   1082篇
  1997年   1125篇
  1996年   993篇
  1995年   824篇
  1994年   798篇
  1993年   704篇
  1992年   555篇
  1991年   567篇
  1990年   444篇
  1989年   412篇
  1988年   370篇
  1987年   219篇
  1986年   12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8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化小叶章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控制CO2浓度,模拟CO2浓度升高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受土壤氮素水平制约。不施氮和常氮处理,CO2浓度升高对其影响不显著;高氯处理,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相对充足,微生物活性不受氮素限制,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增加。置于CO2浓度升高环境中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增高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P〉0.05)。施氮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增加。图2,参13。  相似文献   
132.
To study simultaneous loc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facilities, a new model of flow interception problem with multi-type of flows is propos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multi-purpose flow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cilities on each other. To be more practical, the objective is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from flow-by customers instead of maximizing flows in the past. Since this problem is NP-hard and there is no optimal solution for large network, greedy and improved greedy heuristic algorithms are proposed. A computational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the optimal location decisions are proved to b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and average profits by one customer and different types of facilities are almost co-locate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33.
当雷达回波信号中同时存在强弱差异较大的微动目标时,弱反射目标分量常常会被噪声和强反射目标所掩盖,导致弱反射目标难以被检测。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大动态反射系数微动目标检测算法。首先该算法利用逆Radon变换(inverse Radon transform, IRT)来获取强微动分量的参数估计值,然后通过逐次消去强分量来增强弱分量,从而使得弱分量更容易被检测。本文算法能够实现反射系数差异较大的多个微动目标的检测,同时能够准确估计出其微动参数。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同时对本文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4.
组织人才培养的超网络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定量化方法的组织人才培养超网络模型.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建立人员网络、物质载体网络和知识网络,再根据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建立超网络. 在超网络中,依据知识网络和人员网络之间的关系确定易流失知识和易流失领域,然后确定组织需要的知识.提出计算组织需要知识与人员知识相似度的算法,根据算法计算的相似度大者被确定为培养人选,然后依据组织需要的知识对培养人选进行培养. 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5.
基于方法集的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农业产业化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应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灰色评价、集对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构成方法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该模型首先通过KENDALL-W协和系数法对各评价结果进行事前一致性检验,在保证各方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再运用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Borda组合评价模型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各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为了衡量组合评价的结果与各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否吻合,又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组 合评价方法的事后检验,并根据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大小, 选出最优的组合评价方法. 最后,通过对环洞庭湖区23个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实际评价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提高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的目标定位精度,分析了阵元、发射功率和信号带宽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将三者联合优化的资源分配算法。首先,以最小化目标的平方位置误差下限(squared position error bound,SPEB)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包含阵元、功率和带宽3个变量的优化模型;然后,通过推导最优功率分配矢量和带宽分配矢量的关系简化模型;最后利用凸松弛和循环最小化算法将优化问题转化成二阶锥形式,求解得到最优的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资源分配能明显提高目标的定位精度;信号有效带宽对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大于发射功率。  相似文献   
137.
针对水下动能武器末制导段攻击机动目标,为获得最佳的毁伤效果,结合反演滑模控制方法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理论,设计了一种带角度约束的非线性制导律。通过对攻击角度的分析,设计了非线性滑模面,并根据滑模面可达条件,将制导律分为两部分设计,既满足了系统能够到达滑模面,又保持了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运动。通过反演变结构获得的制导律,既保证了系统稳定,又具有了滑模控制理论所具有的鲁棒性。考虑到目标机动,将目标机动作为未知扰动,并对该扰动采用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估计。该制导律作用下,视线角变化率收敛到零,攻击角度收敛到期望值,实现攻击角度约束。理论证实了制导系统的稳定性,仿真验证了本文所设计制导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8.
对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是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和指导.在分析现有研究现状,总结了定量研究两类思想的基础上,论文结合TOPSIS思想和灰色关联理论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新的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引入理想规划值,运用相对距离比来衡量区域系统发展度;运用各个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子系统间的拉动因子,进而得出理想发展度和协同度,弥补了距离协同模型的两处不足.利用此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协同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程度较低,发展度远远低于协同度;经济子系统对其它子系统有显著拉动作用,同时是皖江区域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9.
已有的基于结构的软件可靠性研究中大多假设建模参数为已知常量,导致模型忽略了参数估计的统计特征对于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矩估计的软件可靠性关键参数判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基于结构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特点,建立各建模参数的矩估计量与系统可靠性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量化各参数对于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判定关键参数.为系统可靠性控制、系统结构优化及软件测试资源最优化分配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两个实际软件系统的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0.
研究交互式动态群体决策偏好收敛自适应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发现和控制影响群体一致度和偏好收敛时间的关键因素,以改善群体决策时间绩效. 应用计算实验方法,基于Deffuant有界自信假设的妥协策略,在微观层面上构建偏好演化动力 学模型,模型符合群体决策共识过程原则要求;在模型基础上观察分析个体属性特征对一致性绩效、收敛时间绩效的作用. 论文在决策成员社会惰性、空间位置、决策偏好动态变化的决策情景中,研究决策者社会惰性对群体决策偏好收敛时间的影 响. 建立了动态群体决策的概念框架,分别针对惰性不变的偏好演化模型和惰性变化的偏好演化模型设计了两个计算实验. 实验1:比较不同社会惰性水平p*和不同选择半径r组合下,决策偏好时间Tc的变化. 实验2:比较不同惰性 递增速率v和不同惰性递增上限ps组合下,决策偏好时间Tc的变化. 研究发现:1)社会惰性越大,对 偏好收敛的阻滞效应越显著;2) r越小,Tc随着p*递增的趋势更强;3)当扩大决策成员交互对象的 选择范围,Tc的波动减小,群体达成共识的时间更稳定;4)当社会惰性值随休眠持续期在一定范围内线性 递增时,Tc递增存在一个分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