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34篇
  免费   1202篇
  国内免费   1996篇
系统科学   2591篇
丛书文集   1256篇
教育与普及   3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88篇
现状及发展   34160篇
研究方法   1260篇
综合类   44944篇
自然研究   2187篇
  2016年   784篇
  2015年   1106篇
  2014年   1468篇
  2013年   2003篇
  2012年   2158篇
  2011年   4415篇
  2010年   1986篇
  2009年   2175篇
  2008年   2802篇
  2007年   2988篇
  2006年   2781篇
  2005年   2756篇
  2004年   3636篇
  2003年   2805篇
  2002年   2606篇
  2001年   2405篇
  2000年   1839篇
  1999年   1437篇
  1997年   789篇
  1994年   704篇
  1993年   702篇
  1992年   1098篇
  1991年   890篇
  1990年   981篇
  1989年   796篇
  1988年   769篇
  1987年   787篇
  1986年   858篇
  1985年   1032篇
  1984年   859篇
  1983年   747篇
  1982年   824篇
  1981年   879篇
  1980年   970篇
  1979年   1609篇
  1978年   1414篇
  1977年   1398篇
  1976年   1199篇
  1975年   1186篇
  1974年   1206篇
  1973年   1356篇
  1972年   1460篇
  1971年   1496篇
  1970年   1753篇
  1969年   1513篇
  1968年   1414篇
  1967年   1319篇
  1966年   1150篇
  1965年   912篇
  1958年   7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61.
将复变函数理论与位错理论相结合 ,在考虑了裂缝表面有流体压力作用且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 ,建立了无限大介质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对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力学分析。假设裂缝沿着垂直于局部最大周向拉应力方向扩展 ,应用数值方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 ,得到裂尖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转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时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强度因子远远小于法向应力强度因子。当两个裂缝尖端垂向距离为零时 ,法向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最大值。两个裂缝尖端没交叠之前裂缝基本沿着轴线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小时 ,两裂尖偏离自己的轴线向避开对方的方向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大时 ,两裂缝向靠拢对方的方向扩展 ,最终将贯通在一起  相似文献   
962.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3.
针对边水驱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点 ,提出了边水调剖技术 ,同时对调剖井点的选择、调剖剂的筛选、调剖剂用量的确定、调剖施工工艺等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向优选的调剖井注入调剖剂 ,可以控制边水的侵入方向和推进速度 ,从而增大波及系数 ,提高最终采收率。 2 0 0 0年 5月到 1 1月 ,对高 1 0 4 5区块 8口井进行了边水调剖试验 ,共注入调剖剂 1 851 6m3。调剖后 ,内部井的含水率下降、产量回升 ,明显提高了区块的采收率。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调剖增油超过 70 0 0t,投入产出比大于 1∶2。  相似文献   
964.
以三维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解 (Kelvin解 )为基础开发了边界单元法三维弹性应力分析计算程序 ,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该程序可用来求解三维弹性应力问题 ,尤其适用于三维应力集中问题。程序中采用动态分配内存 ,自动选点积分 ,并利用分块解法求解方程组 ,有效地节省了计算机资源 ,扩大了求解问题的规模。  相似文献   
965.
对钢铁基体表面电弧喷涂铝及铝锌涂层进行了动态腐蚀实验 ,以失质量法计算了腐蚀速度 ,并探讨了腐蚀机理。采用SEM对铝及铝锌涂层腐蚀前后的外表形貌进行了观察 ,并对铝及铝锌涂层表面进行了能谱分析 ,采用电化学系统测试了涂层的自腐蚀电位。实验结果表明 ,在 3 %NaCl水溶液中铝涂层的耐蚀性优于铝锌涂层 ;其原因是铝涂层表面上氧化膜的自愈能力及自腐蚀电位高于铝锌涂层。研究还表明 ,铝及铝锌这些阳极涂层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它所覆盖的钢铁表面 ,还能保护暴露于腐蚀介质中的钢铁基体表面。在铝、铝锌涂层上刷涂有机涂料 ,有机涂料能渗透到金属涂层的孔隙中 ,将孔隙封闭。同时 ,有机涂层和金属涂层能构成复合涂层 ,其防腐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66.
以可溶性聚酰亚胺为基质 ,经乙酸修饰后的钛酸丁酯为TiO2 溶胶前体 ,NMP为共溶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制得PI/TiO2 纳米复合膜。采用XPS、TEM和气体透气性能测试等手段 ,对复合膜的结构和H2 分离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复合膜中钛酸丁酯已转化为TiO2 ,PI与TiO2 两相结合完好。TiO2 以颗粒状均匀分布在PI基质中 ,其颗粒粒径约为 1 0nm。复合膜的H2 ,N2 和CH4 透气系数随着TiO2 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当TiO2 含量为2 2 3 %时 ,对H2 的透气系数为 1 4 .1Barrer,对H2 /N2 和H2 /CH4 的分离系数分别为 1 87.5和 1 4 3 .2 ,因此 ,该复合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H2 分离和回收膜材料  相似文献   
967.
提出了动态指标库的概念,即不同时次采取不同的指标库,同时次在网络自适应时采取不断更新指标库的阈值,采取先建立消空指标库对样本进行消空,提高了降水样本在整体样本中的概率,然后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网络作了大连短期的12h和24h降水有、无的预报,设计了网络的自适应算法,并在降水有、无预报中加以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比没有做消空样本和网络自适应的降水TS评分有所提高,在数值产品解释应用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8.
Two methods of computer data processing, linear fitting and nonlinear fitting, are applied to compute the rate constant for hydrogen peroxid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t only the new methods work with no necessity to measure the final oxygen volume, but also the fitting errors decrease evidently.  相似文献   
969.
研究无限维Banach空间中一半群的脉冲扰动及一类非线性脉冲系统的温和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正则性和连续依赖性,最后给出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70.
Using a global OGCM and its relevant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GCM with the contemporary, 6 MaBP and 14 MaBP oceanic topography, respectively,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north shift of Australian continent on the tropical oceanic circulation,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the individual OGCM forced by the moder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closure of Indonesian passage results in warming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nd cooling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furthermore, it also results in change in sourc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 Flow (ITF) water, e.g. ITF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south Pacific at 14 MaBP, but it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north Pacific now. The coupled model shows similar results as the individual OGCM qualita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