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0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227篇
系统科学   230篇
丛书文集   203篇
教育与普及   1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研究方法   13篇
综合类   510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4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831.
孙立光  王坤  谢昊 《河南科技》2015,(3):102-105
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对周围环境至关重要,是地铁设计、施工、监测的主导因素,对其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郑州粉土地层,以地铁2号线某站明挖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对其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统计分析地表沉降的特点,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地层条件、施工工艺、环境因素对地表沉降有一定影响。2基坑锚索施工易引起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832.
短期负荷预测对电网运行意义重大,负荷预测的精确与否,对电力网络的控制、运行和计划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通过建立网络模型,并编写相关程序,预测了未来一天24小时负荷值,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33.
系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是改善低渗碳酸盐岩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该类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地质、生产动态以及开发方式上相对于早期的变化,围绕气田挖潜与提高采收率,梳理了该类气藏在面临侵蚀沟槽发育、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低压低产井多等特征时,剩余储量挖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井网完整性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在复杂岩溶储层描述、低渗气藏精细动态评价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以"沟槽挖潜、井网优化、增压开采、排水采气"为核心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与对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M气田。结果表明:M气田可新增动用储量220.3×10~8 m~3,增产气量303.4×10~8 m~3,提高气田采收率6.8%。研究结果对国内同类气藏的开发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4.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发育火成岩油藏,但油藏富集规律与火成岩的配置关系不明确。通过研究火成岩的岩性、测井特征、地震特征以及纵向及平面分布和发育规律,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主要以玄武岩为主,凝灰岩次之,亦见少量辉绿岩,其中玄武岩的声波时差为180~340μs/m,电阻率为0~60Ω·m,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低-中高频、中强振幅、高连续性地震相;辉绿岩的声波时差为140~260μs/m,电阻率为0~500Ω·m,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强振幅连续地震相。文安斜坡火成岩具有薄层火成岩特征,纵向分布层位比较稳定,最大厚度可达270 m,横向上在整个文安斜坡均有分布,可形成埋藏溶蚀型、构造裂缝型以及火成岩体侧向遮挡型油气藏,且储集层位于生油洼陷附近,不整合及断层组成的疏导体系与之沟通,形成了高产油藏。目前苏39断块已完钻新井9口,平均单井钻遇Ⅰ类油层22.8 m/6层,Ⅱ类油层30.0 m/8层,预测资源量211×10~8 t,有望在文安斜坡实现火成岩勘探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35.
针对我国嫦娥二号卫星拓展任务需求,研究了卫星由日地L2点向L1点的转移轨道方案。基于卫星真实星历,考虑各种摄动因素,借助不变流形理论和微分修正方法,设计了嫦娥二号在日地平动点L1和L2之间的转移轨道,提出了便于理解和工程应用的平动点间直接转移方式,研究了真实力模型下平动点Lissajous轨道的不变流形转移方式,对比了两种转移方式的出发速度增量、转移时间与出发时刻的关系。研究表明,嫦娥二号可以通过直接转移方式或者借助不变流形进入日地L1点Lissajous轨道,直接转移方式下有42天出发机会,基于不变流形方式下最短转移时间为210天,对应速度增量5.776 m/s,最小速度增量可达0.024 m/s。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我国嫦娥二号拓展任务的轨道设计与控制,并为我国后续平动点等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36.
基于微气象环境,运用风力机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确定了风力机叶片尖速比、叶片数、风轮直径、弦长、安装角等关键参数,结合三维空间的图形变换技术,确立了叶片空间坐标,借助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叶片的3D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workbenck完成叶片在额定转速时受力分析及动态特性仿真;为小型风力机的设计、研发及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37.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和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是常见的葡萄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果实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选有效防治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植物源杀虫剂,本实验探究了0.5%藜芦碱、0.6%氧苦·内酯水剂、5%天然除虫菊素、复合楝素杀虫剂、鱼藤酮杀虫剂和复合烟碱杀虫剂等植物源杀虫剂对不同地区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在成都实验点,6 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5%藜芦碱的防效稳定,防效在60%以上。在石家庄实验点,复合烟碱杀虫剂对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70%以上。在银川实验点,0.5%藜芦碱对斑叶蝉一代成虫和二代若虫的防治效果都最好。在南疆实验点,5%天然除虫菊素对第一代葡萄斑叶蝉成虫防效最好,达100%。0.5%藜芦碱、复合烟碱可作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5%天然除虫菊素可作为防治葡萄斑叶蝉的有效药剂,在葡萄无公害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38.
谢新明 《甘肃科技》2005,21(7):79-80,91
对如何实现高性能的高校评教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成功设计高性评教系统的数据库层和业务逻辑层,从设计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9.
基于Drucker公设,利用塑性体应变增量、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等塑性指标,假定金属材料的塑性体应变增量为零,设材料屈服时的dε^p与应力状态无关,通过严密的数学导出双剪准则,并在数学上解释双剪准则。  相似文献   
840.
The Zr62.55Cu17.55Ni9.9Al10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was prepared by using copper-mold suction-cast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were utilized to determine its structure and thermal stability.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Rockwell indentation tests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exothermic reaction of the BMG are 651.5 and 748 K,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compression test, the BMGs undergo an engineering strain of about 2.5%, i.e., true strain of 2.8%, and then fracture. The BMGs deform via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ear bands. Under indentation loading, the BMGs deform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radiation-like and circular shear bands. The circular shear bands form earlier than the radiation-like on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ear bands in the BMGs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