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3篇 |
免费 | 218篇 |
国内免费 | 356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09篇 |
丛书文集 | 127篇 |
教育与普及 | 3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6篇 |
现状及发展 | 33篇 |
综合类 | 46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288篇 |
2011年 | 350篇 |
2010年 | 363篇 |
2009年 | 317篇 |
2008年 | 379篇 |
2007年 | 396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322篇 |
2004年 | 265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94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渝西学院后山山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运海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9-51
本选取渝西学院校园后山(黄瓜山)山林植被中6种主要森林类型的19个样方,通过比较这些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揭示了这些类型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各森林类型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较高;2)各森林类型的Shannon指数同物种丰富度具有不同的表现规律;3)常绿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具有特殊的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特征;4)物种恒有度分析表明,星湖校区山林植被为人工林,景观简单,连续性强,存在明显的环境梯度. 相似文献
412.
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开展了氧化钇(Y_2O_3)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的计算研究,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超元胞模型的密度泛函计算,探究了氧化钇主要本征点缺陷和不同格点阳离子铕(Eu)取代掺杂的形成能.结果表明,富氧条件有利于Eu杂质原子掺入氧化钇晶格,低费米能条件下,Eu原子易于取代周围6个O原子具有中心反演对称性的钇原子;在高费米能条件下,杂质原子对两种格点钇原子取代几率相等.本研究对于提升Eu掺杂氧化钇的发光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13.
414.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15.
416.
用付理叶变换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正常色散区域中群速度色散(GVD)和自相位调制度效应(SPM)对光纤中光脉冲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负的源啁啾脉冲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得到压缩,正的源啁啾导致啁啾脉冲频谱展宽,自相位调制也能使光脉冲压缩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17.
418.
419.
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监测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漏失具有隐蔽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效监测水土漏失是水土漏失研究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洞穴滴水示踪、~(137)Cs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数学模型等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滴水示踪技术监测获得的水土漏失量普遍偏大;2)~(137)Cs示踪法在均质土壤条件下可以定量示踪土壤侵蚀,但还不能定量示踪非均质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漏失;3)水土漏失模拟试验可以揭示一定的水土漏失机理和规律,试验结论与自然界土壤地下漏失情况有一定偏差,实验结果还难以推广至流域尺度;4)当前已构建的地下漏失数学模型对于地下水土漏失的预测还不够准确,其原因是数学模型中的某个影响因子的获取难度不亚于直接监测水土漏失的困难。鉴于当前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不足,需要从水文地质勘测的方法中寻找合理的水土漏失监测法,建立长期监测的机制,为有效防治和阻控地下水土漏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