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3篇
  免费   623篇
  国内免费   989篇
系统科学   860篇
丛书文集   430篇
教育与普及   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1篇
现状及发展   145篇
研究方法   5篇
综合类   13471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706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911篇
  2011年   984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1026篇
  2008年   1097篇
  2007年   1120篇
  2006年   1051篇
  2005年   834篇
  2004年   716篇
  2003年   548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516篇
  2000年   489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时间敏感网络(TSN)中信息的真实性是系统的关键安全要素,然而直接引入传统安全认证机制会导致系统可调度性和实时性大幅降低。现有的方法仍存在适用场景少、资源消耗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面向TSN的安全感知调度方法。首先基于TSN流量特性设计了一种时间有效的一次性签名安全机制,为消息提供高效的组播源认证;然后提出相应的安全模型对该机制进行评估,描述安全机制对任务和流量的影响;最后对提出的安全感知调度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在传统调度约束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机制相关的约束,同时以最小化应用端到端时延为优化目标,使用约束规划进行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一次性签名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保护TSN中关键信息的真实性,且对调度的影响有限;在多个基于真实工业场景生成的不同规模测试用例中,产生的应用端到端时延平均仅增加13.3%,带宽消耗平均仅增加5.8%;与其他同类型方法相比,文中方法的带宽消耗更低,更加适用于有严格带宽限制的TSN。  相似文献   
72.
该文基于Ⅱ型区间删失数据,在OLLGG分布下提出多参数回归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刻画分布参数与协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极大似然方法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参数的估计有良好的性质,将提出的模型应用到血友病患者HIV感染的数据中,发现提出的模型对数据有灵活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73.
广西油茶(Camellia oleifera)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广西油茶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资源质量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品牌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油茶产业早日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74.
过热度是反映铝电解槽当前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过热度难以在线实时测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残差卷积自注意力神经网络的过热度识别方法.针对铝电解生产过程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且具有多源异构特性,设计异构数据的同构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残差卷积自注意力神经网络模型以提取同构时间序列数据的全局与局部特征.针对过热度数据标签少且类别分布不均匀问题,采用基于自动编码器的无监督预训练方法与加权交叉熵损失函数以提高过热度识别任务的性能.在基准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以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在只包含少量不平衡标签的铝电解过热度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过热度识别模型相较与其他现有模型不仅提高了过热度识别准确率,而且在训练样本较少时保证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75.
水力旋流器利用密度差实现两相分离,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原油预脱水处理等油水分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鉴于此,通过分析和收集水力旋流器相关文献,对油水分离领域水力旋流分离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包括水力旋流分离器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内部流场和工作原理等相关方面;同时,对油水分离领域不同类型的水力旋流分离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水力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优化以及内部液体流动规律等方面,单一结构的参数优化或单一、静态的系统分析不能系统全面地反映实际复杂工况。 因此,将计算机仿真模拟和相关先进检测技术相结合,用于旋流器的参数优化、内部液体流动规律分析以及构建预测模型等方面,对于旋流器的结构设计优化、分离效率提升等方面意义重大;另外,目前的研究多着重于旋流器的结构和流体特性等方面,对于旋流器内部的磨损、疲劳损伤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最后,对水力旋流分离器在油水分离方面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6.
针对泡沫图像的高度复杂性导致其难以被准确分割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I-Attention U-Net网络用于泡沫图像分割.该算法以U-Net网络作为主干网络,使用Inception模块替换第一卷积池化层来提取泡沫图像的多尺度、多层次浅层特征信息;引入金字塔池化模块,通过对不同尺度的特征图求和来提升分割效果;并对自注意力门控单元进行改进,使注意力单元更适合于浮选泡沫图像的分割,强化深层特征的重要性并对不同尺寸的泡沫边界进行强化学习.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算法的Jaccard系数为91.73%,Dice系数为95.66%.与同类其他分割算法结果相比,Jaccard系数及Dice系数分别提高了1.59%、0.88%.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对锌浮选泡沫图像进行分割,解决欠分割与过分割的问题,为后续的泡沫特征提取奠定基础.此外,该方法检测时间和模型参数少,具备可以部署在工业现场计算机的能力,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7.
对战斗机网络攻击指令引导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导弹拦射攻击模型和导弹发射边界模型;以航向角和高度为引导指令建立网络指令引导解算模型;基于典型作战场景对上述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不管针对非机动目标还是机动目标,采用网络攻击指令引导方法都能实现最大火力包线的战斗机网络攻击引导。  相似文献   
78.
SAG法合成钛酸铅纳米晶粒的工艺和结构研究李永祥刘泽吴冲若(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南京210096)PbTiO3是应用广泛的铁电和光电材料之-,研究PbTiO3纳米晶粒的合成技术和电学性能对基础研究和新型复合功能材料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作者曾采用Sol...  相似文献   
79.
Chemical structure of immature sulfur-rich kerogen and composition of immature sulfur-rich crude oil in Jianghun oil field have been studied. In molecular level, crude oil differs from thermolysed and chemolysed products of kerogen but does resemble the bitumen in immature sulfur-rich source rock. Therefore, immature sulfur-rich oil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expelling of bitumen rather than from thermal cracking of kerogen.  相似文献   
80.
The relaxation of the highly vibrationally excited CO (v = 1–8) by CO2 is studied by timeresolve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emission spectroscopy (TR FTIR). 193 nm laser photolysis of the mixture of CHBr3 with O2 generates the highly vibrationally excited CO(v) molecules. TR FTIR records the intense infrared emission of CO(v→v-1). The vibrational populations of each level of CO(v)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spectr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 resolved populations and the differential method, 8 energy transfer rate constants of CO(v = 1–8) to CO2 molecules areobtained: (5.7±0.1), (5.9±0.1), (5.2±0.2), (3.4±0.2), (2.4±0.3), (2.2±0.4), (2.0±0.4) and (1.8±0.6) (1014 cm3 · molecule−1 · s−1), respectively. A two-channel energy transfer model can explain the feature of the quenching of CO(v) by CO2. For the lower vibrational states of CO, the vibrational energy transfers preferentially to the u3 mode of CO2 For the higher levels, the major quenching channel changes to the vibrational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CO(v→v-1) and the u1 mode of 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