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67篇 |
免费 | 1774篇 |
国内免费 | 281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840篇 |
丛书文集 | 1318篇 |
教育与普及 | 35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47篇 |
现状及发展 | 277篇 |
研究方法 | 48篇 |
综合类 | 411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346篇 |
2022年 | 726篇 |
2021年 | 916篇 |
2020年 | 811篇 |
2019年 | 595篇 |
2018年 | 598篇 |
2017年 | 728篇 |
2016年 | 868篇 |
2015年 | 1471篇 |
2014年 | 2075篇 |
2013年 | 2279篇 |
2012年 | 2711篇 |
2011年 | 2950篇 |
2010年 | 2930篇 |
2009年 | 3009篇 |
2008年 | 3390篇 |
2007年 | 3385篇 |
2006年 | 3064篇 |
2005年 | 2615篇 |
2004年 | 2003篇 |
2003年 | 1512篇 |
2002年 | 1570篇 |
2001年 | 1451篇 |
2000年 | 1345篇 |
1999年 | 757篇 |
1998年 | 268篇 |
1997年 | 226篇 |
1996年 | 200篇 |
1995年 | 213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84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91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2年 | 3篇 |
1970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蕨类植物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研究其对瘠薄的喀斯特地区土壤的适应策略,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植物园内地带性黄壤、非地带性石灰土上均有分布的常见蕨类植物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Ito]、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和金粉蕨[Onychium siliculosum (Desv.) C.Chr.]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喀斯特土壤类型下3种常见蕨类植物氮磷养分策略的差异,及其与土壤氮磷养分供给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上蕨类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黄壤上为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且石灰土上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远高于黄壤;②与黄壤上生长的蕨类植物相比,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干物质积累量、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均较高,分别高出2.7倍、30.8%和43.8%;③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地上部分的氮(N)、磷(P)平均含量均较地下部分高;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地上部分N/P为13.17,黄壤上为11.35;④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的氮素吸收量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蕨类植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限制。综上可知,蕨类植物在2种土壤类型上的氮磷养分利用与分配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其在石灰土上生长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较黄壤上大。 相似文献
102.
采用“表面预处理—交替层叠—热轧复合—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制备了SUS441不锈钢/Al金属间化合物微叠层复合板。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与表征方法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板界面形貌、微观组织、物相组成、维氏硬度、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板界面结合良好;热处理后,固–液反应界面氧化严重,易导致界面分层而开裂;固–固、固–半固、固–液热处理后,金属间化合物层由均匀层和两相层组成,均匀层的物相组成为Fe2A15,两相层的物相组成为Fe4Al13和Al13Cr2,且两相层具有韧性特征,固–半固反应所得到的复合板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热裂解和氢还原制备了Ni纳米颗粒,并在酸性溶液中通过液相置换合成了核壳 Ni@Pt-800。采用喷涂法将催化剂作为阴极涂层附着在质子交换膜上,阳极涂层为商业Pt/C。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Pt-800对甲醛的响应分别是Ni@Pt和其他干扰气体的4.95倍和25倍。在0~135×10?6范围内,甲醛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0.00103×10?6-0.006 61,相关系数为0.98。 相似文献
104.
在电镀镍过程中,添加电解液添加剂是解决镀层沉积不均匀等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有机添加剂的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在基础电解液中引入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的有机添加剂来平滑镍镀层(基于主链中碳原子的数量,分别命名为C1、C4、C8、C12、C16)。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C1、C4、C8),即极性增强,镍层变得更加光滑,这是由于添加剂吸附在阴极表面,减缓了Ni2+的迁移速率,获得了均匀的镀层。值得注意的是,在C8作用下沉积的镍层具有最小的氢渗透电流密度。但随其长度的进一步增加(C12、 C16),极性增强导致吸附性过强,引起了严重的电极极化,最终获得的镍层表面形貌粗糙。 相似文献
105.
为解决汽车电控系统需求开发过程中需求描述模糊不清、理解不一致问题,结合实际研发项目及CMMI-3等级认证过程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视化分析模型的需求开发方法。首先,将复杂的汽车电控系统进行层级划分,从客户对整车顶层功能需求开始着手分析,通过用例场景建模定义系统与外部环境边界和交互关系,捕获顶层系统需求;然后,基于活动图和时序图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系统静态和动态行为进行细化分析,给出了不同层级需求挖掘思路及方法,并用需求图展示需求开发细节以及不同层级需求的追溯关系;最后,以触发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再生为研究案例,系统阐述了可视化分析模型的需求方法的应用过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汽车电控系统正向开发提供技术手段和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6.
爆炸极限实验系统研制及二甲醚/HFC125的可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ASTM E681-04及ANSI/ASHRAE Standard 34-2007标准,建立了一套全自动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实验系统.该系统实际配气比例与设定比例的误差不超过±0.1%,配气比例的不确定度小于0.5%.对几种常见制冷剂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准确性.对二甲醚/HFC125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HFC125后二甲醚的可燃性范围减小,当HFC125与二甲醚的体积比为4.6时达到临界抑爆点,但HFC125含量较低时对二甲醚的阻燃作用不明显.该测试结果为将二甲醚作为一种环保型制冷剂进行推广应用提供了安全参考.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分析了目前支盘成形机的接长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台车式支盘机接长杆,主要包括无缝钢管、槽钢、连接头、圆柱销,连接锁。与原有的接长杆相比,该接长杆重量轻,安装和拆卸便捷,实现了主机的准确自动转位和定位,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支盘成形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支盘成形机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种群细胞增生中的迁移方程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这类迁移方程解的构造性理论及应用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