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研究方法   9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大连港海上交通安全调研与航道锚地功能改善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大连港航道锚地和船舶航行环境的调研和海上交通实态观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大连港海上交通系统的现状,对港口交通事故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港口交通流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面向21世纪,提出了大连港航道锚地和船舶航行环境的规划方案,并用模糊数学最大贴近度新方法进行了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54.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容量大、寿命长、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中。随着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必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也不断得到提高,容量更大、质量更轻、体积更小、厚度更薄、价格更低的锂离子电池将不断地被推向市场。作者分别对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当前应用及最新发展状况进行综述及评论。  相似文献   
55.
用碳酸盐同沉淀法合成了LiNi1/3Mn1/3Co1/3O2正极材料,采用XRD(X7-Ray Diffraction)、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差分计时电位法和充放电循环等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XRD分析表明在合成温度为800℃或更高时,所合成的产物均为α-NaFeO2型的层状结构,SEM分析表明在合成温 度为800或850℃时,产物为微小晶粒团聚成的球形颗粒,合成温度为900℃以上时,产物颗粒发生破碎,形状不规则。950℃合成的LiNi1/3Mn1/3Co1/3O2材料在2.5~4.4V电位区间内, 首次放电容量为162 mAh·g-1, 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随着充放电电压的升高,首次不可逆放电容量增大, 循环稳定性减弱。在低温(800, 850℃)下合成的LiNi1/3Mn1/3Co1/3O2材料与高温下(900, 950℃)得到的材料性能有很大差别,这是由于在高温和低温下得到材料的结构差别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添加不同颜基比(P/B)ZnO的聚氨酯涂料在3.5%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特征, 结果表明, 添加量为P/B=1的涂层, 颜料分布均匀适中, 具有最佳抗介质渗透性能, 耐盐雾性能较好, 且该涂层特征频率较低, 表明其具有最小的涂层缺陷面积。  相似文献   
57.
Mitochondria from diverse organisms are capable of transporting large amounts of Ca(2+) via a ruthenium-red-sensitive, membrane-potential-dependent mechanism called the uniporter. Although the uniporter's biophys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ts molecular composition remains elusive. We recently used comparative proteomics to identify MICU1 (also known as CBARA1), an EF-hand-containing protein that serves as a putative regulator of the uniporter. Here, we use whole-genome phylogenetic profiling, genome-wide RNA co-expression analysis and organelle-wide protein coexpression analysis to predict proteins functionally related to MICU1. All three methods converge on a novel predict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CCDC109A, that we now call '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 (MCU). MCU forms oligomers in the 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MICU1, and resides within a large molecular weight complex. Silencing MCU in cultured cells or in vivo in mouse liver severely abrogates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whereas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and membrane potential remain fully intact. MCU has two predicted transmembrane helices, 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highly conserved linker facing the intermembrane space. Acidic residues in this linker are required for its full activity. However, an S259A point mutation retains function but confers resistance to Ru360,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 of the uniporter. Our genomic,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data firmly establish MCU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Ca(2+) uniporter.  相似文献   
58.
基于模糊算法的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液力偶合器工作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三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转速控制模糊算法;介绍了相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给出了微机模糊控制系统框图。该算法简单有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新型酸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树脂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入手,尤其就化学结构方面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在以氧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NJ-8上引入邻羧基苯甲酰功能基团,合成了一种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酸性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并测试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这种树脂对酚类有机化合物的吸附量,与NJ-8及大孔吸附树脂XAD-4进行了比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