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系统科学   93篇
丛书文集   75篇
教育与普及   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39篇
研究方法   23篇
综合类   2427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81.
The results of paleogeomagnetic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coral reef in well Nanyong 2 of Nansha Islands showed that the bottom of the black sedimentary inter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conversion boundary line between Brunhes Postive Polarity and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B/M) and the cold/warm (19/20) climatic conversion bounds on δ18O curve, 0.78 Ma ago; and the red sedimentary inter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ReunionⅠpolarity excursion (revers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2.01—2.04 Ma ago. Comparing with the normal light-coloured coral reef rock,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 residual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Mr) and the content of MnO and Fe2O3 of the black sedimentary layer appeared obviously positive abnormity.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 residual magnetization intensity (Mr) and the content of Fe2O3 of the red sedimentary layer also appeared positive abnormity.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zing results of paleontology, we hold that this pair of special and typical sedimentary interlayers was relative to the sudden change of paleoclimate, i.e. the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cidental polarity reversal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directly affect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aleontological species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and enrichment of some chemical elements, especially the elements sensitive to redox such as Fe and Mn. For example, the elements Fe and Mn concentrated in the glacial period would be largely oxidized and diluted when the climate warmed up suddenly, and the originally oxidized high valence Fe would be condensed again when the climate cooled suddenly. This is possibly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of the red and black sedimentary events of coral reef in well Nanyong 2.  相似文献   
182.
针对市场环境下无功优化目标由最小化一次能源消耗量转变为最大化经济利益这一问题,通过对能量交易过程的分析,提出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公司为购买无功电量的支出应计入无功优化目标函数;无功优化有可能对电网公司为购买有功电量的支出产生较大的影响;网损减少而节约的支出不等同于购电支出的减少,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无功优化数学模型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3.
通过对露天矿爆破后爆堆表面粒度分布的直观描述,提出了在爆堆表面以粒度分布均匀程度为标志的分区摄影抽样法,并根据数理统计规律推导出了与爆破规模、可信程度和误差范围有关的抽样数公式,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4.
分析了用不同化学组成的异氰酸酯作固化反应物的NEPE推进剂配方的能量特性,观察了它们对能量示性数的影响,并从要获得较高能量水平的观点,排列出对几种异氰酸酯选择的先后次序.结果表明,选用不同异氰酸酯的配方相互间在能量特性上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5.
NEPE固体推进剂能量水平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电子计算机计算与分析了NEPE固体推进剂的能量水平,研究和比较了组分的含量与不同配比对推进剂配方标准理论比冲I_(ss)~°值的规律性影响.结果表明:I_(ss)~°值随配方中HMX,AP,Al三组分总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含量达到70%以后比冲值变化的曲线上升趋于平缓;对于混合硝酸酯含能增塑剂,W_(NG)/W_(BTTN)比值的变更对I_(ss)~°的影响随配方中固体填料含量的不同而异,当含量值在73%以下,所加入的两种硝酸酯组分质量比值的变化对I_(ss)~°值的影响较大;硝酸酯用量与聚合物用量之比值(W_(PL)/W_(PO))的改变对I_(ss)~°的影响随固体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当固体含量超过70%,W_(PT)/W_PO值已达2.8的配方,再继续提高含能增塑剂的用量比例,所能获得的比冲增值很小;配方中小组分功能助剂的用量对推进剂I_(ss)~°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6.
本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 Fe~(3+)、Co~(2+)、Ni~(2+)、Zn~(2+)四种过渡金属对 DNA 稳定性影响及与 DNA配位方式,结果表明 Fe~(3+)、Co~(3+)有稳定 DNA 的作用,Zn~(2+)、Ni~(2+)使 DNA 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7.
188.
Prolog语言由于其表达专家知识的便利性和强大的推理能力,成为专家系统设计用得较多的语言.但是用Prolog实现一个大程序,特别是具有大量知识的专家系统中,其运行效率是很低的.因此,为了将一个系统投入实时运行,在软件设计时就应考虑效率优化.本文从知识库的组织、匹配方法的选取,以及运用启发式控制回溯等三方面探讨效率优化的方法.1 知识库的组织  相似文献   
189.
本文试图通过引进外推推理来克服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的不足,并为演绎推理和外推推理寻求一种一致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在讨论了规则的因果模型解释后,本文提出了诊断问题求解的最佳蕴含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循环生成-测试的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0.
本文给出一种在用单热线和热偶测量流场有关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湍流经典理论计算流场热流量分布的方法,并在对自由湍流射流实际测量与计算后与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