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2篇
系统科学   54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1610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为了更好地模拟车辆的跟驰特性,在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FVD)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前车与跟随车的车头间距、速度差、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建立了一种基于动态安全车距的改进FVD跟驰模型。构建了可变车头时距模型量化前车加速度对跟驰车头间距的影响程度;应用小振幅扰动分析和长波展开进行了模型线性稳定性分析,推导了改进FVD模型的临界稳定性条件;设计环形道路上微扰动数值仿真实验,分析了扰动后的车辆跟驰行为特性,解析加速度参数对模型抗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可以降低扰动演化时的波动振幅,有助于提高车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碳填充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填充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是电磁屏蔽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介绍了石墨微片、碳纤维、炭黑、碳纳米管等碳填充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这些碳填充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并指出这几类碳填充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是一种基于基因组和表现型组的新型遗传算法,该算法在运行时具有很高的效率,实验表明在求解很多问题的时候比遗传规划优越两个数量级以上.预测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是进行通风设计和制定矿井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而影响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各因素之间关系不明确.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比较适合于求解这一类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本采用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建立了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比遗传规划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很好的稳定性.章最后指出了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神经网络在大型回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大型回转机械中的常见故障进行分类和识别。首先讨论了如何从现场故障振动信号中提取故障特征;然后利用一个隐层的BP网络对故障特征进行训练,在训练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就神经网络对组合故障的出现进行了计算,最后利用工厂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验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p Egr1-Trail重组质粒联合电离辐射对MCF-7细胞的杀伤效应,为增强肿瘤放疗效果提供实验证据.方法应用Annexin V-EGFP/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不同处理组作用MCF-7细胞后24 h、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24 h后,各处理组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上升态势,生长抑制由弱到强的顺序为:2.0 Gy,p Egr1-Trail+0.5 Gy,5.0 Gy,p Egr1-Trail+1.0 Gy,p Egr1-Trail+2.0 Gy,Egr1-Trail+5.0 Gy.各处理组联合2.0 Gy X射线照射后6 h,细胞凋亡率开始上升,48 h达高峰,其中p Egr1-Trail+2.0 Gy组与其他各处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胞凋亡最为显著(P0.05).在细胞周期方面,2.0 Gy X射线照后6 h各处理组S期细胞百分数呈现上升趋势,24 h达高峰;照后24 h,G_2+M期细胞百分数开始上升,且各处理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后48 h,G_2+M期细胞百分数达到最高,依旧是p Egr1-Trail+2.0 Gy组上升最显著.结论 p Egr1-Trail重组质粒联合电离辐射作用于肿瘤细胞表现出协同杀伤效应,促凋亡作用强于单独X射照射组或p Egr1-Trail基因干预组.  相似文献   
996.
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并发控制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一种并发控制机制-OO-Locking,分析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中事务模型的两个方面:操作和对象,并利用事务的操作和操作对象对语义来提高并发度,讨论了复杂对象和多继承类层次上的封锁技术,提出了三种锁:类锁、对象锁和条件锁,较好地描述了操作之间的冲突性和可交换性。部分技术已用于CIMS环境下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FOODB2.0的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7.
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研究区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景观类型提取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5km×5km网格划分,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区域修订模型计算区域ESV,通过地统计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ESV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计算区域ESV数量与空间分布均匀度及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ESV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呈聚类模式的空间分布,各级别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低值ESV主要分布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主城区、巴彦县、宾县和依兰县,高值ESV主要分布在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网格分布区域,较高ESV主要分布在水域景观与其他景观交界处或林地景观中心区域,中等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林地一侧,较低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耕地一侧或狭窄水域景观与耕地景观交界处,不同年份各级别ESV分布差异不大;②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不同等级ESV在数量分布均匀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但均匀度都比较低,分别为0.3900、0.3663和0.3896;③各等级ESV空间分布不均匀,低值ESV空间分布均匀度均大于0.7,在研究区域内空间分布均匀,其余各等级ESV空间分布均匀性均小于0.5,都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三期ESV平均空间分布均匀度呈现增加后减小的变化,分别为0.2396、0.2967和0.2318,均小于0.3,表现为不均匀空间分布。将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引入ESV均匀度计算中,为不同等级ESV分布均匀度提供数量和空间上量化计算方法,结论为指导区域基于ESV分布的景观格局调整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对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升船结构地震鞭梢效应的MR智能隔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屋盖磁流变(MR)智能隔震系统实现升船结构地震鞭梢效应的神经网络预测半主动控制方法.首先,根据反向传播(BP)误差逆传播网络较强的泛化能力,运用该网络来预测未知地震波,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波的预测值来确定"开关-耗能"半主动控制策略;然后,在该控制策略和预测神经网络的帮助下完成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训练过程;最后,运用该控制器对结构实施智能控制.应用本控制方法对三峡升船结构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层间位移和柱底弯矩均有明显的减小,能有效抑制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鞭梢效应,是一种简单并易于实现的智能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000.
Investigation of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stable δ^18O and δD isotopes from Kathmandu's precipitation events shows that the relatively enriched δ^18O and δD values in the winter (the dry season, dominated by the westerli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indicating a temperature effect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δ^18O and δD. However, the δ^18O and δD values were depleted in the summer (the wet season, dominated by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indicating an amount effect. In addition, the comparis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from Kathmandu and Mawlong (near the Bay of Bengal)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ends of δ^18O and δD values at Kathmandu generally approximate those at Mawlong. However, there remain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tails of the isotopic changes at Kathmandu versus those at Mawlong. Compared with those at Mawlong, the further rainout effect and the more intense lift effect of the oceanic moisture by the high mountains resulted in the more depleted δ^18O and δD values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at Kathmandu. A deuterium excess and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s reveal that evaporation at Kathmandu exceeds that at Mawlong. The data also show that the Indian monsoon activities at Mawlong are more intense than those at Kathmand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