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55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1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Partial DNA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b gene (mtDNA) were successfully retrieved from Late Pleistocene fossil bone of Mammuthus primigenius collected from the Xiguitu County (Yakesh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from Zhaodong, Harb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rn China. Two ancient DNA fragments (109 bp and 124 bp) were authenticated by reproducible experiments in two different laboratories and by phylogenetic analysis with other Elephantidae taxa.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these sequences and published data in either separate or combined datasets indicate unstabl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woolly mammoth and the two living elephants, Elephas and Loxodonta. In addition to the short sequences used to attempt the long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Elephantidae terminal taxa, we suggest that a high intra-specific diversity existed in Mammuthus primigenius crossing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ranges, resulting in a complex and divergent genetic background for DNA sequences so far recovered. The 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extinct woolly mammoth can explain the apparent instability of Elephantidae taxa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and can reconcile the apparent paradox regarding the unresolved Elephantidae trichotomy.  相似文献   
122.
通过QCD求和规则研究D+→K0l+νl衰变过程, 计算D→K跃迁形状因子, 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 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使计算结果更精确. 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23.
124.
对变形量为30%的冷轧Pb-Ca-Sn-Al合金进行热力实验,对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Avrami方程系数进行回归,得出Pb-Ca-Sn-Al合金静态再结晶模型,研究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和加载力对其静态再结晶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加载力;相同加载力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退火温度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增长速率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快速增大,当保温时间增至60s时,再结晶软化率的增长速率渐趋缓慢。  相似文献   
125.
对508mm焊管排辊成型机组的预成型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HFW焊管排辊成型预成型段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弯边区域板带在咬入阶段产生的等效应力较稳定阶段大;预成型段弯边辊对板带边部变形的贡献最大,最大塑性变形发生在板带的边缘和中心;板带边缘无边浪和鼓包产生。动态仿真精度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26.
为增强铝颜料的耐腐蚀性及与树脂的相容性,先后以溶胶-凝胶法和原位聚合法在铝颜料表面包覆SiO2和聚丙烯酸酯(PA),分析了SiO2和PA包覆铝颜料的机理,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等表征了铝颜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并考察了原位聚合条件对包覆后铝颜料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体用量为0.7g、聚合温度为85℃、聚合时间为4~5h时,制备的双重包覆铝颜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和附着力明显增强,涂层具有良好的外观、光泽度和耐酸性.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通过对某475GDI发动机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混合气浓度对微粒生成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逐渐增大,也就是混合气逐渐变稀,微粒质量分数和数量浓度逐渐降低,缸内燃烧温度逐渐降低,缸内平均压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缸内的燃烧过程迟后。无论混合气浓度如何变化,高浓度混合气区域主要集中在燃烧室左右两侧靠近壁面的位置,也正是燃烧室形状最复杂、缸内气体流动状态最差的区域,易于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28.
晶习改变剂在芒硝贮热物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芒硝贮热物质中加入晶习改变剂P—6或S—12或P—A 等能有效阻止芒硝晶体颗粒增大,因此能保持较高的熔化热,从而大大延长贮热物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9.
本文采用功率键合图结台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法,对液压分支管路系统的动态特性,参用分块函数对管系进行分段,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仿真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0.
将新合成的4-(4-((4-乙氧基苯基)偶氮)苯氧基)-N-(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N,N-二甲基丁烷-1-溴化铵(DMAE-EAPB)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NIPAm)共聚,制备得温度/光双重敏感共聚物凝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称重法对其溶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胶光响应速度非常快,紫外光照射4 min,偶氮苯反-顺结构转化达到平衡;随着DMAE-EAPB加入量的增加,共聚物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LSCT)逐渐减小,温度敏感性变差,紫外光照射后共聚物的LSCT回升约0.8~1.2℃,温度敏感性也有所好转;另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紫外光照射可以使共聚凝胶的溶胀比提高0.34 ~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