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1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15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981.
水库消落带植被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材的抗侵蚀性能是生态护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的实验装置对3组不同边坡进行了侵蚀实验,探讨了植被混凝土的抗侵蚀机理,比较了3种边坡的抗侵蚀性能.实验表明: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能,在同等条件下无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比有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高出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82.
为了提高既有线路整正维修效率以及满足铁路快速发展对线路高平顺性的要求,结合蚁群算法在空间组合优化的优良性能,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既有线平面多曲线整体整正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利用空间曲线拟合算法,结合平面线形的曲率变化特征,采用概略分段与迭代精确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始交点坐标及曲线参数信息.以既有线所有初始交点坐标为基准,进行交点坐标网格划分,运用蚁群算法全局寻优的方式得到最优的交点组合.逐步缩小网格进行蚁群寻优,最终得到满足各类约束的线形参数组合及最优拨道量值,实现线路平面整正的整体优化算法设计.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蚁群优化算法较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在获取最优线路参数,实现整体拨道量最小方面可以获取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83.
为了研究长壁开采采面面间煤柱支承压力与塑性区分布规律,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通过考虑采空区上覆岩土体自重荷载作用下煤岩体的成拱效应,推导了临近采空区侧煤柱顶部支承压力计算式,基于所得支承压力对煤柱进行弹塑性分析,建立临界状态下煤柱弹塑性微分方程并求解,给出了煤柱塑性区计算式.根据玉华煤矿2410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采用ANSYS对不同采深(500~600 m)与采空区宽度(160~280 m)的煤柱塑性区分布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将数值模拟与理论所揭示的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理论适应范围;为验证理论的可靠性,进一步对玉华煤矿2410工作面回风巷道煤柱塑性区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揭示的煤柱塑性区分布规律与理论反映出的规律一致,同时发现在大采宽条件下计算出的煤柱最大塑性区宽度与模拟结果吻合度较高.现场监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计算理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给出了大采宽下长壁开采时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顶部支承压力分布以及最大塑性区宽度计算式,可为煤柱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4.
不同坡面单元人工降雨产流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前期含水率、坡度、雨强和植被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目前,利用人工降雨产流试验对降雨产流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和南方湿润地区,关注华北平原地区的较少,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华北地区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利用河北工程大学临洺关校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降雨情景下地表径流产流响应的差异性.结果 表明:产流起始时间随土壤前期含水率、坡度和雨强的增大而减小,且受土壤前期含水率的影响更显著,产流量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裸地坡产流起始时间小于自然草地,在起始产流至达到稳定临界点的时段内,裸地和草地坡产流量与产流历时呈现对数关系;累积产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线性函数分布,拟合优度均在0.9以上.相较植被和坡度而言,土壤前期含水率和雨强是影响试验单元产流最重要的两大因素.通过上述不同情景、不同因素的试验差异分析研究,以期为构建适用于华北平原的产汇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85.
针对人-结构系统水平振动问题,建立质量轻基频低的试验平台,研究人端坐于试验平台时该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水平振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端坐状态下,人体的不同朝向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不同.当人朝x向端坐时,结构多出一个振型频率,而基频恰好分布于两振型中间;而当人朝y向端坐时,结构仅有共振频率高于原结构基频.在研究中,人通常比较成质量块放在结构装置上,而事实上质量块对结构的振型阻尼比影响很小,人体能显著增大结构振型阻尼比.因此,不能将水平向自然端坐的人仅仅看作质量块,而应当成质量-弹簧-阻尼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86.
以往大位移井的套管柱摩阻计算没有考虑波动压力的影响,现在考虑波动压力影响的基础上优化了套管柱的摩阻计算模型,并以西江大位移井A22井为例定量计算了套管下入过程的摩阻。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波动压力的套管摩阻预测值比不考虑时更符合实测值,考虑波动压力的摩阻预测模型更适合作为指导套管下入的依据。另外在套管下入摩阻较大的关键井段,考虑波动压力的摩阻预测值比实测值仍然偏小,但偏小值在可控范围内,这可能是由于摩擦系数不合理或者井壁不光滑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7.
带驱动直流电机两轮机器人运动系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轮轮式机器人运动学特性以及直流电机系统的实际响应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实际机器人的各个子系统.根据两轮机器人运动学特性建立了机器人运动模块,采用简化了的直流电机系统模型建立了电机及驱动模块,建立了给定限幅模块.这些模块构成了完整的带双闭环驱动直流电机系统的两轮机器人运动仿真系统.以RoboCup足球机器人系统作为验证平台,将提出的仿真系统、只采用理想运动学模型的仿真系统,带有二阶电机系统模型的仿真系统和实际系统四者的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提出的仿真系统能更为有效地反映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可以用于实际系统控制算法的仿真设计.  相似文献   
988.
针对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负载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在适用于恒定负载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简化模型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型在变负载情况下其模型参数变化关系,通过直流电机系统驱动电流和电机转动状态建立了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实测系统转速响应,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和曲线拟合进行模型参数辨识,从而得到变负载情况下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动力学响应贴近实际系统,可以很好地代替实际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989.
牛志力 《河南科学》2009,27(3):351-353
为保证在膨胀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的安全稳定,主要从土的性质、最佳含水量与压实度控制、干湿循环作用的影响以及路堤不均匀沉降的控制等因素进行探讨,并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0.
Basaltic magmatism that builds intra-plate ocean islands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hotspots" or "mantle plumes". While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on why ocean island basalts (OIB) are geochemically highly enrich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origin of OIB source material remains unsatisfactory, and some prevailing ideas need revisio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iews states that OIB source material is recycled oceanic crust (ROC). Among many problems with the ROC model, the ocean crust is simply too depleted (e.g., [La/Sm]PM 〈1) to be source material for highly enriched (e.g., [La/Sm]pM 〉〉 1) OIB, Another popular view states that the enriched component of OIB comes from recycled continental crust (RCC, i.e.; terrigenous sediments). While both CC and OIB are enriched in many incompatible elements (e.g., both have [La/Sm]PM 〉〉1), the CC has characteristic enrichment in Pb and deletion in Nb, Ta, P and Ti. Such signature is too strong to be eliminated such that CC is unsuitable as source material for OIB. Plate tectonics and mantle circulation permit the presence of ROC and RCC materials in mantle source regions of basalts, but they must be volumetrically insignificant in contributing to basalt magmatism. The observation that OIB are not only enriched in incompatible elements, but also enriched in the progressively more incompatible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enriched component of OIB is of magmatic origin and most likely associated with low-degree melt metasomatism. H2O and CO2 rich incipient melt may form in the seismic low velocity zone (LVZ). This melt will rise because of buoyancy and concentrate into a melt rich layer atop the LVZ to metasomatize the growing lithosphere, forming the metasomatic vein lithologies. Erupted OIB melts may have three components: (1) fertile OIB source material from depth that is dominant, (2) the melt layer, and (3) assimilation of the metasomatic vein lithologies formed earlier in the growing/grown lithosphere.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fertile source material from depth may be (or contain) recycled ancient metasomatized deep portions of oceanic lithosphere. In any attempt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mantle isotopic end-members as revealed from global OIB data, we must (1) remember our original assumptions that the primitive mantle (PM) soon after the core separation was compositionally uniform/homogeneous with the core playing a limited or no role in causing mantle isotopic heterogeneity; (2) not use OIB isotopes to conclude about the nature and compositions of ultimate source materials without understanding geochemical consequences of subduction zone metamorphism; and (3) ensure that models and hypothes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petrology and major/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